镇江文化 | 南门大街张家巷里,张玉书和他的父兄留下了怎样的传奇?

□王礼刚

南门大街,傍依关河,南接大运河,旧时为沟通南乡的主要通道,与五条街等同为城内繁华的商业区。为明清时镇江各业举行都天盛会之汇集地,且为镇江城区著名的米市。清代大学士张玉书父兄住宅就在虎踞门内,南门大街张家巷。

名贤张玉书小传

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系张九徵次子,镇江人。张玉书小时,个性端重,不善于多讲话,但是读起书来过目不忘。十一岁,在县学考试,每考后,皆名列县学庠生第一,士子都争相诵读他的文章。顺治十四年(1657),张玉书十六岁时,即乡试中举。顺治十八年(1661),中进士二甲十二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在史馆十余年,闭户焚膏苦读,一如寒畯。康熙十五年(1676),迁司业,晋侍讲,历左、右庶子。自编修升授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掌翰林院,迁礼部侍郎。

《光绪丹徒县志》·人物:张玉裁

张玉书的曾祖父张柏,曾祖母陈氏。祖父张凤仪,祖母钱氏,赠一品夫人。父亲张九徵,母亲何氏,封一品夫人。儿子逸少、思默。张逸少,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至督学畿辅。孙子张迪、张适。张适官至直隶布政史。张玉书三十五岁时妻子去世,张玉书独处一室,终未续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张玉书父亲去世丁忧居家,念及时丹徒县坍江之地农民生活困苦,无以度日,极力劝说当局免除田税,或推迟交纳,以减轻农民负担。守丧期满,任刑部尚书转兵部、礼部尚书。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张玉书文笔典雅,《拖诺仙》《狼居胥山》二碑,叙述圣武神功,尤为详瞻,足以昭示万世。记平定江南事、灭闯献事、三路进师云南事,皆端绪详明,足以彰开国之鸿烈。《游玉泉山记》《游化育沟后苑记》《游喀喇河屯后苑记》《游热河后苑记》,皆足揄扬太平之象。

民国版《康熙字典》

张玉书平生撰著的作品:《康熙字典》42卷,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佩文韵府》106卷,民国二十六年《万有文库》本;《扈从赐游记》1卷,《游千顶山记》1卷,《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昭代乐章恭记》1卷,《外国记》1卷,《昭代丛书》本;《张文贞集》12卷,《四库全书》本;《京江张氏家集》,民国十五年松荫堂刊本;《清朝四书文》,市图藏清刻本;《内翰诗草》《兼济堂集》本、《京江相公诗稿真迹》,民国二十四年国学图书馆影印本。

为相从政可称职

张玉书博学多能,为相二十年,熟谙水利,数次视察河工,对治理黄河、运河建议颇多。康熙二十七年(1688),奉命勘察高邮州海口等地河道,提出增减各处水坝建议;三十年(1691),奉命检查河工,提出与河道总督靳辅不同的意见;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帝玄烨亲征噶尔丹,是从征的惟一汉族大臣。四十六年(1707),随玄烨亲往清河口视察河工,又一次提出引汶水入运河、“淮水敌黄,黄水趋海”的建议。这些意见,都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对治理黄河、运河起了重要作用。为表彰张玉书功绩,康熙三十八年(1699)第三次南巡,赐大学士张玉书《金山月夜》诗一首,并刻制为御碑。

张玉书从政五十年,廉洁俭朴,毕其精力,以尽职守。康熙五十年(1711),以70岁高龄随玄烨出巡热河,病死于塞外。康熙御赐挽诗,亲书颁发,加增太子太保,谥文贞。康熙皇帝赐《大学士张玉书挽诗》曰:“文章末齿秉絲纶,旧德凝承近紫宸。瀚海天山同正略,江干河道与尝新。表贤未及身先没,颐养空谈梦后湮。挥泪长歔叹佐斗,从来伤痛肃雍臣。”康熙五十一年,御赐祭葬大学士张玉书墓在丹阳县西南尤区。

张玉书(文贞)祠,在鹤林寺右。乾隆皇帝赐额“风度端凝”,并春秋致祭。祝文曰:“维公阴阳化洽,恩遐布于埏坬;亭毒功成,泽近流于桑梓。赠阶加祭,国典攸隆。巷哭路哀,人心不眠。乡之搢绅人士,爰择松楸之善地,迎奉冠剑之专祠。兹值仲春秋之时,特行次丁之际。盖古有德于乡者则祀之,公其无愧者矣。呜呼!生为硕辅,后为明神。凄怆焄蒿,懔英爽之如在流风,余韵仰灵光之独存。洁紫牲牷,以妥以侑。鉴之冥漠,来格来歆。尚饗。”张玉书虽死犹荣,“生为硕辅,后为明神”,乾隆皇帝赐额肯定。

张玉书因学识渊博,被皇帝委派修纂多种书籍。曾奉诏主编《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所作古文辞,雍容典雅,称一代大手笔。由他担任总裁修成的有《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等书。特别是《佩文韵府》,他亲自采辑经史,补原纂所未备,花的精力更多。《康熙字典》也由他担任总阅官,但书未成即病故。《明史》也曾一度由他任总裁。

张九徵有勇有谋

张九徵(1617-1684),字公选,丹徒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乡试第一,中举人。顺治年间,科举还沿袭明代之习,但是,张九徵文章宏雅博大,为当时楷模。顺治四年(1647)中进士,三甲二名。后在吏部行人司、文选司、验封司任行人、主事、郎中等职。十二年(1655)充会试同考官。十六年(1659)父亲张凤仪去世,回到镇江服丧。

《光绪丹徒县志》·名贤:张九徵

张九徵父亲张凤仪,封行人司行人,赠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文章以构思新颖见长,文笔流畅。尤其是精通史学。

张九徵丁忧归家时,恰逢海寇攻打镇江,张九徵与御史笪重光婴城守御。副将高谦、知府戴九道要投降。张九徵和笪重光阻止高谦、戴九道投降,他们下城时,城门已经大开,海贼蜂拥入城。笪重光缒城而去,张九徵微服出东门去常州。告诉常州这帮海寇为乌合之众,要常州快速出兵破之。张九徵又至浙江告诉督抚严兵堵海寇归路。有张九徵的努力和谋划,挫败海寇。《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六·名贤二记载:笪重光“居乡(镇江),值海寇犯镇江,与张九徵设计守御,有功。”

康熙御制诗《大学士张玉书挽诗》

康熙三年(1664),以河南按察佥事出视学政,增置社学,择师教郡邑子弟,令读《小学》《家礼》二书,辨正字体讹舛,一时风气以变。考核为天下第一,成绩卓异,有“天下第一抚臣”之称,例外得超迁。但是,张九徵以病请辞,归故里丹徒不再做官,一心致力于地方慈善事业。东乡地瘦土薄,有的不能耕种,但官吏还要按田亩征收粮食,农民不堪负担。张九徵向督抚力陈实情,请于朝廷,得免赋税数以万计;时丹徒县东南连年灾荒,瘟疫流行,张九徵煮粥施舍,生病的设医坊治疗,立育婴堂收容遗弃婴儿;丹徒地滨大江,常年风狂浪涌,常有覆舟之祸,张九徵备救生船专司拯救,贫者溺死给以薄棺;乡人生活贫困,遇有不能婚嫁丧葬的,张九徵常竭力资助。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逝,时年68岁。生子六人:玉裁、玉书、玉禾、仕可、恕可、與可。生前著作有《艾衲亭存稿》《闽游草》《文陆堂文稿》。

兄弟皆可圈可点

张玉书兄张玉裁,字礼存,号退密。九岁,通五经。康熙五年(1666)中举。康熙六年(1667)为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八记载:“时政有得失,辄诣当轴者慷慨抗论,不少畏避。引掖后进,奖藉清流,户外之屦常满。庚戌(1670),分校礼闱,所得皆知名夙学。引疾归,遂不出,年三十五。”张玉裁文采出众,为人谦和,门庭若市。长于赋诗,书法行似颜鲁公。著作有《恒源公行状》《张太史文集》(见《京江张氏家集》)《周经楚吟》《礼存文集》(见《续丹徒县志》)。

弟弟张仕可,字惕存,康熙五年(1666)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礼部主事,升吏部文选司郎中提督河南学政。张仕可秉承父业,大力兴办义学,奖励勤学之士,鼓励学以致用。张仕可从政廉洁,谢绝请客送礼。出任湖南衡水郴道,采取一系列安抚苗民措施。在代行布政史职务期间,辰州年进贡丹砂数量减免一半。张仕可文章宏雅,为诗清丽,著有《家法房稿》。弟弟张恕可,字韦存,号裕斋。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历任内功中书、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浙江杭州知府。著有《硁庵诗稿》。

张玉书父兄都是镇江名贤大家,父子进士,兄弟翰苑。张玉书官至大学士,张玉书的家族,科第代兴,元魁接踵,官阶亦多台省。

图片由王礼刚提供。

编辑:缪小兵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