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 勇于不敢

□ 滴石水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在平定凉州后,亲率步骑四十万,欲一雪前耻,痛击孙吴。当时,曹操的势力范围已抵居巢,含山、无为则被东吴控制。曹操要南下伐吴,一定要从巢湖经濡须水入江。东吴十分清楚,如果濡须水口不保,长江防线就会洞门大开,曹操随时都可能直逼东吴的都城建业(南京)。孙权早知曹操必有雪仇之战,于建安十六年,用吕蒙之策,扬水军之长,在濡须口搭建城寨。两军接战,曹军就被孙权斩“得三千余人”“溺死者亦数千”。双方相峙,曹军坚守不出。孙权数次挑战,甚至亲自乘小船进入曹军大营,“行五六里,回来还作鼓吹”,曹操则“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两军对峙月余,孙权给曹操写了封“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的书信,曹操接信竟然说:“孙权不欺孤”,撤军而归。

在《三国志》巜资治通鉴》里读罢此事,甚为不解。曹操是“天下之雄”,此战四十万大军对七万东吴军,即使初战有失,充其量也不过万,怎么会孙权屡次挑战,而他会胆小如鼠,坚守不出?“公宜速去”,作为子辈的孙权“此令”一出,他怎么会如此“听令”,率大军而归呢?

研究多种史料后,我深深感到,曹操此举,正是孔子所说的“勇于不敢”。

曹操一生都不是耍狠斗勇的匹夫。“为将当有怯弱时”,是他之所以成就霸业的奥妙之一。《资治通鉴》和《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记载,曹将夏侯渊勇猛如虎,斩梁兴、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族、屠各等外族势力,虎步关右。越是打胜仗,曹操就越担心他,屡次告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但不可恃勇也。”夏侯渊并没有把曹操的告诫当回事,一味恃勇,最终战死在定军山下。曹操生经百战,大小之战都会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全心而战,全力以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他讲的“怯弱”,不是畏葸不前,也不是一筹莫展,而是不恃“专勇”,知己不足,智勇兼备。既有逢敌亮剑之勇,也有战战兢兢之心,不妄狂,不逞匹夫之勇。

这使我想起《道德经》里老子说的两句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一个人什么都不顾忌,一味恃勇,则充满凶险,而勇于不敢,有所顾忌,则处事就能稳妥灵活。子路曾经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说:我适合。孔子一个大儒,怎么适合带兵打仗呢?子路于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呀!”子路又请教孔子:如果您统帅三军,您会选择谁来充当助手?孔子答道:那种空手与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纵然身死也无悔意的勇猛之人,并不值得赞赏。而那些遇事谨慎冷静、考虑周详、善谋良策去成就事业之人,则可以共事。(见《论语》相关资料)

曹操“勇于不敢”,首先是“春水方生”。他清楚东吴兵马善于水战,而自己的部队不谙水战。兵临濡须,他本想迅即开战,让东吴水军在上船之际未形成战斗力之前,即被击败。可谁知东吴军不在岸上,而在濡须口修建的水寨中。战事一开,曹军派出许多小船渡到水洲上,而东吴兵则将其团团围住,双方在水上展开了激战,东吴军扬水上之长,曹军则充分暴露了水战之短,初战竟失万人。而“春水方生”,江水大涨,曹军将更加丧失战斗力。曹操一生征战无数,胜多败少。然而数次南下都未能突破长江天险,大多数都败在了长江上。赤壁之战,江浪之中,将士晕船,又广染瘟疫,曹操记忆犹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曹丕语)

曹操“勇于不敢”的第二个原因是,此战相峙之际,刘备正在益州和刘璋争夺地盘。如果四十万大军陷于水战之中,不仅攻伐难以得胜,刘备则会乘机得个大便宜。这种欲取不得反而有失的蠢事,曹操是绝不会干的。

当然,曹操“勇于不敢”应还有内政方面的原因。他率大军南下,大本营中荀彧已经去世。以前征战,荀彧主持后方,他比较放心,现在荀彧一死,后方的稳固是他心中一直放不下的。南征之前,他已经有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南下征战,他不是真正为了那“令诸侯”的“挟天子”,而是为了自己的霸业。朝堂之事,胜过一切。

所以“公宜速去”,不是孙权之令,而是曹操之谋。他率大军南下,“临江饮马”是其为一统天下的“勇于敢”,而战事一开,相峙月余,“春水方生”“乃彻军还”,是其审势度事、从长计议的“勇于不敢”。

勇于不敢何止战场,商场政坛都应如此。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