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镇江 共襄发展丨江苏发展大会回镇乡贤深情寄语镇江③

编者按

2017年5月20日和2019年5月20日,第一届和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相继在南京举办,工作、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镇江人重回江苏,回到镇江。两届大会期间,通过活动发言、接受采访等方式,乡贤们畅谈回乡感受,也留下了对家乡真切寄语。

在2023年5月20日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镇江行活动即将举办之际,镇报集团将这些乡贤的“心里话”整理出来,再次呈现,重温他们关于镇江发展的真知灼见,我们也能从现实对比中,感受到这几年来的城市变化,并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告诉我们的后代根在哪里

“我在努力策划一件事情,希望有机会能组织我的家人们回镇江看看,看看诗中说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场景是什么样子,让他们对家乡镇江有一个概念。”

“一座城市在发展中,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齐聚,大家作为镇江人,还是应该努力为家乡做点事情。”柳传志说“,我的祖籍是镇江,我第一次到镇江来,是在我1岁的时候,我的家在上海,我父母带着我回老家镇江,看望我的爷爷奶奶,当时还有日本侵略者在,我父亲觉得很耻辱。后来是1953年,我从北京回到镇江,再后来是1995年我又回镇江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对镇江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下一辈对镇江真的就没什么了解的。年龄大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根在哪里。因为今后他们将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那人生也没有什么意思。”——摘编自2019年5月22日《镇江日报》 记者 胡建伟 孙晨飞


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卞祖善

艺术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我印象中离开镇江时,也就13岁吧,但镇江给我的印象很深。”卞祖善说,金山寺、北固山还有大华电影院,小时候都去过,当时的大西路是镇江最繁华的。

卞祖善心中始终有一个未竟的“梦”——“就是总想为家乡的艺术教育做点事”。

1993年的元旦,他在镇江举办交响音乐会,填补了镇江40多年没有交响音乐会的空白。卞祖善对家乡艺术教育的支持不遗余力,他的足迹遍布镇江的大中小学,举办音乐知识讲座、辅导学生乐团。

“镇江作为沪宁线上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要有自己各个门类的艺术团体,比如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甚至于歌剧团、舞剧团等。”他说,如果在大学、中学、小学包括学前教育,能够把全方位系统性的艺术教育搞好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艺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愿尽我所能为家乡的这项千秋工程做点事情。”——摘编自2017年6月4日《镇江日报》 记者 胡建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

让博物馆的影响代代相传

陈履生对博物馆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感情,他跑过全世界200多家博物馆;他上电视宣传博物馆;他把自己收藏的几千盏油灯拿出来建油灯博物馆;他希望有一天,人们到博物馆约会喝茶,在博物馆举行婚礼,然后再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影响代代相传,形成民族的文化依赖。

陈履生表示,镇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把既有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好,能有效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好地服务于家乡建设。通过历史遗物的展示,年轻一代接触了解进而感悟家乡的文化底蕴,更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摘编自2017年5月28日《镇江日报》 记者 花蕾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

阅读为城市点亮文明之灯

“家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3000年前就叫做‘宜’,可见这是一个宜居之地。镇江文脉深厚,底气很足。”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谈及家乡发展变化,十分感慨。

“作为一名游子,怎么才能为家乡做点贡献呢,就是倡导人们多读书。”邬书林说,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镇江最重要的资源,浸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人文精神是推动镇江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刻认识文脉传承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正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

“阅读关乎国家的信仰,关乎家庭的幸福,关乎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一定要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氛围,如果不热爱读书,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邬书林说,镇江历史上文化底蕴丰厚,《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皆出于此,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入了解,越热爱家乡……全民阅读的春天正在到来,阅读为城市点亮了文明之灯。”——摘编自2017年5月31日《镇江日报》 记者 胡冰心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

结合“互联网+”浪潮推动教育发展

“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城市建设有特色,乡亲们的生活也一年好过一年。”汪小帆说,常常在新闻上看到对家乡的推介,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自豪感都油然而生。

汪小帆对镇江“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关注颇多。他说,在宁镇扬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镇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要把教育放在更突出、更优先的位置,结合“互联网+”的浪潮推动教育发展,进而能吸引更多人才入驻镇江。“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现在的年轻一代是下一个40年发展的动力,引导他们、培育他们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他说,如今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大数据、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抓住教育的本质,让人成为“人”,让人拥有机器难以取代的人文精神。——摘编自2019年5月22日《镇江日报》 记者 曹源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明

镇江的软实力优势将越来越突出

“我的老家是现在的镇江新区姚桥镇。”周明原汁原味的家乡话瞬间拉近了距离。

周明说,除了城市面貌,镇江人的精神面貌也特别好,让人感到舒适,在街上走一走都是那么亲切舒服。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交通便捷的江南名城。我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所以和工程接触得比较多。镇江的工业基础比较好,在造船、航空航天、特殊合金材料、高性能电子通讯等产业上均有较好的基础……”周明说,镇江的产业发展在许多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周明解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长三角中的苏、锡、常走在了发展前列,而现在,随着软科学、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领域的发展,镇江的区域位置、人文基础、教育优势等软实力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摘编自2019年5月22日《镇江日报》 记者 王露


中央电视台记者、主持人沙晨

城市没有生活愉悦感再大也没意义

沙晨说,以往提到镇江,大家脑海里常常是几个零星的景点。这些年,城市发展概念有了明显变化,城市生态往一体化发展,很多孤立的景点连成了片,镇江地方特色也越来越明显。

“每次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很自豪地说,我来自一座江南小城——镇江。”沙晨说,镇江人无需隐晦一点——镇江是一座小城。因为我们无须去和别人比“大”。“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不是它发展有多快,硬件有多好,而是它能带给人生活的愉悦感。”沙晨说,城市名声很大,可如果它不让你感到生活愉悦,那它再大也没意义。这几年回来,感觉镇江确实变了,越来越向适宜人居的方向发展着。沙晨居住在北京,一度想把父母接到身边,但父母不愿离乡,因为他们觉得镇江环境好、空气好。——摘编自2017年5月22日《镇江日报》 记者 胡建伟 吴悠 司马珂


国家一级演员谢兰

故乡应保持自己的城市特质

谢兰出生在镇江市区的一个普通家庭,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谢兰说,她偶尔探亲返乡,但很少有机会到处逛一逛,这次回家,让她惊叹镇江“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江博物馆我在镇江念书的时候也没进去过,这是第一次,我觉得特别深刻也很生动。镇江真的是很棒的一座古城,有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在变化的同时,也特别希望这种留有镇江特色的民屋、小街道、小巷,一定要完整地保存下来,我觉得这才是属于城市自己的特质。”

谢兰去过国内很多城市,她说,现在城市的同质化倾向很严重,而镇江还保有这种自我的特色,特别难得,应该特别珍惜。在游览了镇江博物馆、西津渡等景区之后,谢兰发现有不少童年的记忆都回来了。——摘编自2017年5月23日《京江晚报》 记者 竺捷

(文字整理 全媒体记者 徐贤礼)

编辑:缪小兵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