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谁最闹猛

文/图 黄政一

爷叔资源整合,在市中心好地段常熟路开出一家主打顺德菜的餐厅,一条6斤重的鱼来搭台,一鱼四吃,鱼生是主角,另外还有椒盐、清蒸、鱼汤。价钿六百多。一推出,菜品新,味道正,博眼球,人来疯,传四方。中午晚上台子都要翻几次。爷叔心满意足,但每天中午晚上还会来巡视。“勿好喇叭腔,要对得起客人”。老爸的工作作风也给自家小开上了生动一课。姜还是老的辣,看看到底啥人的干劲足、后劲足。

在宝山张庙有一家“外国人排档”,开头看到店招真的以为是老外在海上创业的一只小码头,但到里厢一看,呒看到一个老外在讨生活忙生活,这和襄阳北路上的那几家店老外忙进忙出的情景,那真是有天壤之别。再细细端详排档的主打产品,本帮菜,而且价钿平民,似与现时的菜价有点脱节。

听老吃客讲,40多年前这家店开在大桥下面,老板的面孔长得凹凸版,是当地有名的“外国小生”,吃伊烧的菜不光是价廉物美,有许多是冲着这张脸来的。“阿拉每个礼拜要来吃两三趟,”一个爷叔讲。辰光快啊,当初吃“外国小生”烧的菜的男生已娶妻生子,现在三口之家携手再来捧场,因为这个白切大肠,老板用最好一段肠且洗大肠有秘诀,居然勿用料酒而气味全无。定勿会让伊猛炒后出品时“喇叭腔”,让客人“翻毛腔”(提抗议)。

老板今年已67岁了,人也发福了,伊“五进十出”(清晨5点一直忙到夜里10点),曾经让弟弟帮忙烧了几年,但总觉得勿到位,还是要自己上,现在自己只烧夜饭。体力真有点跟勿上,用足爱用足劲烧好菜,让这些看家菜永葆青春。“阿拉儿子让我做到春节。”伊有点不舍有点不甘。近晓得伊勿上灶台专带囡囡,享受天伦之乐。

十多年前美食图书悄然兴起,《雅舍谈吃》《知堂谈吃》《品吃》《天下味》《老饕漫笔》《四方食事》《只吃半饱》《饮食男女》《美食家》……好不热闹,阿拉也轧闹猛,想借《吃遍杭州》的东风也做一系列,但好事多磨,横炮连连,只好歇搁。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海上“汪姐”因“吃客”沈宏非的推荐,以一手惊艳的实惠的私房菜在荧屏上亮相,吸引无数眼球,众多大佬吃客蜂拥而至,马云一下子订了200只八宝饭,让“汪姐”忙得走投无路。

汪姐的面店

伊最早是11路售票员,后来“下海”在沪西虹桥路开了一家饭店,凭着热情大气用心,家常菜引得中外吃客的点赞。日本一家有着260年历史的饭店的老板带着身穿和服的太太慕名前来品味,最后夫妇俩“扶墙走”,可谓满载而归。

而伊应邀去日本考察,这位日本老兄只请伊享受了两道美食。后来升级“汪姐”在大楼里做“私房菜”,只做预订夜饭,一至两桌,订单排满。材料挑最好的,中外调料,应有尽有,只待“汪姐”出神入化,佳作迭出。烧饭烧汤伊必用软水(矿泉水)。小龙虾必洗净,用橄榄油炒,烧出来的汤鲜香无比。

海上餐饮大世界真闹猛,大的大做,小的小做,为了吃透奥灶面的汤头,平度路奥灶面馆的当家人去昆山,“三顾茅庐”请教伊心仪的那碗面的当家人,精诚所至,汤头原料谜底打开,多了一份焖肉酱汁,味道就升华了。

许昌路胖胖吴面馆是夫妻老婆店,两人是同学,两人轧朋友时讲好出去买衣裳,但兜兜转转衣裳呒买好,两人却坐到饭店里品味美食了。“阿拉两个人就是欢喜吃,侬看吃得两个人滚壮”。吴老弟与太太根本勿忌讳,咧开嘴欢笑不已。伊拉这一碗面几样浇头迷倒一批“粉丝”,居然有外区慕名而来的吃客。生意兴隆,但伊拉卖光就营业结束,“明日请早”。“阿拉一直在杨浦区发展,希望能冲出大杨浦再做做大。”这是吴老弟的新年心事。

“顺风”从1999年12月底开业至今可谓顺风顺水,而能霸牢海上餐饮世界,与伊的“四个一点”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环境装饰漂亮一点,菜肴出品美味一点,消费结账实惠一点,企业宣传花费一点”引领着“顺风”一路前行,而伊的广告语“衣食住行常人心,顺风顺水老百姓”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疫情给近些年疯狂开连锁餐厅的“大亨”们上了生动一课,刻骨铭心。接连吃白板真有点扛不住了,因为资金链马上断脱了,一家老小嗷嗷待哺。想想隔壁人家的做法就勿一样了,因为经常面临地震、海啸等灾难,所以日本企业居安思危,流动资金一直充沛。稻盛和夫伯伯曾讲过,即使7年不赚一分钱,企业也照样可以活下去,因为伊有7000亿日元的现金储备。笃定泰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这些“大亨”再熟读一下,好好记牢。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定会有时。

编辑:毛蕴劼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