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老镇江市声

□王晓明

老北京的叫卖声通过在电视上表演传遍全国, 据说还准备申遗呢,也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那时候镇江大街小巷也到处都有叫卖声和招揽生意的响器声,那并不遥远的声响曾整天回荡在市井巷陌,彰显出城市的古朴与繁荣,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安宁和精致,尤其让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镇江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五十多年前家住老城区,从早到晚车轮声、小贩的叫卖声、收旧货的吆喝声、算命瞎做的叮当声、卖唱艺人的月琴声等各式声响此起彼伏缭绕在耳边经久不息。踢踢踏踏的是做早点的、做生意的拿着家什货物急急促促忙去出摊的脚步声,车轮走在街巷石板路上“咯噔咯噔”和车轴转动“嘎吱嘎吱“的响声,卖菜的贩鱼的匆匆走过的脚步声,吵吵嚷嚷的是吆喝声,最早传来的是“倒马子(桶)噢““倒拉圾噢”伴有摇铃声, “嘭、嘭、嘭”的升炉声,那是烧饼店的师傅在用厚厚的棉布垫,使劲拍打炉门,清理炉膛力求很快提升火势。接着传来的是挑葱卖菜的吆喝声:“青菜白菜黄芽菜,苋菜韭菜水芹菜。茄子刀豆萝卜葱,大椒毛豆雪里蕻。”喊起来一条声;“栀子花、白兰花” 声音过处,清香袭人;还有“洋糖——发糕、童花糕、米馅饼”;“辣干拌” ……一行有一行的叫卖,一人有一人的调门,一声有一声的特色。大多操的是本地的乡音,但也有不少用北方语系的侉侉调或用江淮、吴语方言的,他们亮起嗓门大声吆喝,那声音或浑厚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流畅。

太阳升高了, 街市逐渐喧嚣, 忙碌并充满生机,“啪、啪、啪”那是店铺下门板的声响。小商小贩的叫卖声逐渐增多,他们有的提篮、有的拎桶、有的背篓、有的挑担纷纷出动,叫卖声回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周围,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煎饼油条”“京江(造字:饣齐)子、麻油馓子、脆麻花”“梳头油、歪歪油(蛤蜊油)、雪花膏”“卖筲箕、淘箩、菜篮子了”“炸炒米噢”…… 手艺人也在大声吆喝:“穿牙刷嘞”“磨剪子了戗菜刀” “箍--桶”“修阳伞、雨伞、修补套鞋(雨鞋)”“穿棕绷、修藤椅啰”……还有那以声响代替吆喝来招揽生意的, 成为不同行当的广告。如修锁配钥匙的铜匠,担子上穿着一大串钥匙和长条形铁片,走起路来担子晃动,钥匙铁片相互碰撞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打锡吊子的,手持两件曲尺形金属工具,走街串巷,一路发出“哐里哐当”的清脆音响;卖锅铲铜勺的,将铜铸的锅铲铜勺一个个挂在一起随着走动发出“嘁哩喀嚓”的声响;卖陶器(旧称窑货)的,挑着平底竹担,里面放着大大小小的陶钵、陶罐和花盆之类。一边走,一边用竹竿敲击盆钵,发出悦耳的当当声;卖菜刀的哑巴叮叮当当忙着砍铁丝不卷刃;卖小百货针头线脑的摇着拨浪鼓;连做大饼、烧饼摊主也忙里偷闲,在间歇时操起擀面杖在面板上啪啪叭叭打出长短相连又有节奏的响声,既为解闷又能招引顾客。江边传来汽笛声,那是轮船进码头了,片刻间,接客的叫喊声、拉客声、搬货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那时镇江到扬州不太方便,要坐轮渡船过长江到六圩再换乘汽车。旅客在船上要待几十分钟,于是就有商贩见缝插针,专门在船上挎着篮子、背着箱子兜售花生糖、芝蔴糖、哈德门、老刀牌香烟、雪花膏等。卖雪花膏的一边吆喝一边拿出一瓶样品,让旅客闻其香味,再让旅客挑点搽抹,口中还信誓旦旦: “如若不香,撂下长江!”

到了午饭后稍稍安静片刻,便会听到“当当……”的声响,那是以算命为生的瞎子,有一人也有两人结伴而行,一人牵住另一人的手,瞎子头戴瓜皮帽鼻架墨镜,一手拿住竹竿,另一手提着短绳悬系的圆形铜片并一柄小铁锤。行走间每隔一段路就用小锤敲击一下铜片发出声音,那还有个名称呢叫“报君知”。

在小巷里常会听到“哆来咪,咪来哆……”的竖笛声,并唱起小调“哆来咪,咪来哆,牙膏皮子换洋火(火柴)”,或大声吆唤:“废铜烂铁拿来卖钱,破布烂棉花拿来卖钱。”小孩听到这声音就知道是“换糖的”来了,大人听到这声音就知道是“收荒货的”来了,大人小孩纷纷拿出家中的废品来换取麦芽糖。不仅收废铜烂铁破布烂棉花,还收鸡肫皮、桔子皮、甲鱼壳、乌贼鱼骨头等。还有的担子兼做转糖,转糖的大多敲一面小铜锣,铜锣一响引来群孩子,转糖是极简单的小来小去的博局,中了彩可以拿实物,也可折成钱继续转。做糖人的担子有一只小炭炉用来化糖,糖在摊主手里很听话,只见他在石板上搓一搓,压一压,再弯弯捏捏,转眼间就成了孙悟空、猪八戒、关公、曹操等戏剧人物。或是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插入麦管在另一端用嘴吹,吹着、转着、捏着糖稀三下二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猴儿、老虎、黄牛、小鹿等动物,最受孩子们的欢迎。

傍晚放学下班时, 小商小贩更加活跃卖力地吆喝起来,这边卖冰棒边摇铃铛或用木块敲击箱盖,边大声吆喝:“赤豆冰棒、香蕉冰棒”,那边卖水果的也在不示弱使劲吆喝:“红瓤黑籽大西瓜,包打包开,不甜不要钱,先吃后把钱”,“大甜桃,甜如蜜”,“萝卜赛脆梨了” ……大西路小吃店和九如饭店相隔不远,都在店门口支起平底锅,分别供应鲜肉锅贴和牛肉锅贴,每当锅贴起锅时,不仅空气中弥漫这诱人的香味,而且站锅的师傅都以铲击锅沿,当得当、当得当……当得里格当……声响此起彼伏。 挑担子卖回卤干、油炸干、豆腐脑、酒酿的;拎着木桶卖熟荸荠的、酒酿饼、糯米糖藕、五香茶鸡蛋的、挎着篮子卖蛤蟆酥、老菱角、熟山芋的……一个个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供应街巷居民“吃晚茶”。

夜幕降临,“香干、臭干、十二圩茶干”“ 五香蚕豆、瓜子、花生米”“糖炒栗子、热白果”“双黄咸鸭蛋” ……高一声低一声的在街巷的夜空中回荡,卖馄饨的、卖糖粥的、卖汤圆的在街头歇好担子,卖馄饨的还用木棒敲击竹筒,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听到由远及近的竹筒声,想吃馄饨的人早就拿着碗来买或就着昏黄的灯光,坐在条凳上有滋有味地吃上一碗滚热的馄饨。

各个行当招揽生意用不同器具发出的声音,与各具特色的吆喝声和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有老镇江特色的市声,作为文化积淀在人们的记忆中。(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