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报评论|城市招商引资的新密码

□ 华翔

■ 摘要

昆山,不仅仅是企业供应链枢纽,更是众多台商自我实现的理想磁场。湖州,抓住了企业家这个“牛鼻子”,花大力气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苏州,有“方向性规划”,有“怎么干”的工作机制。

资料图

当前,正是项目招引和建设的黄金季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很多省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招商团队,千军万马奔赴北上广深,齐齐排队开招商推介会。甚至,就连上海,也罕见地启动“反向招商”,于5月首次来到西部城市成都举办投资合作推介会,并一举签约12个项目,总签约额超过50亿元。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又一次开始了。

新阶段的招商引资,一定会有符合新阶段的特征与密码。这个当口,几篇谈城市的文章,颇值得我们深读。

第一篇说昆山,来自“政中财经”6月刊文,题目是《李嘉图之外,马斯洛可以:昆山和三位台商的“选择题”》。作者在昆山调研,听到许多台商聊人生谈发展,然后有所悟——台商和昆山之间的互动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投资关系,李嘉图之外,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更可以完美解释台商的选择。(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具体的台商故事就不说了,只引述文章的总结词:郭恒嘉思考的供应链,着眼于企业的基本需求;林东杰谋划转型,看中了大陆市场的长期红利;李安东在昆山创业,他相信可以从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李安东带着使命感做企业,林东杰享受着大陆市场转型升级的红利,郭恒嘉也找到了企业存在的根本。这是他们不同的原因。我注意到,即便是郭恒嘉,出走归来后发现,经济成本之外,政策和服务更重要。昆山满足了他们所有需求,这是昆山的核心优势……昆山不仅仅是企业供应链枢纽,更是众多台商自我实现的理想磁场。同时牵手李嘉图和马斯洛,这样的昆山谁会不爱?

第二篇谈湖州,来自著名媒体人秦朔。6月7日,浙江湖州举行“营商环境向阳开、政企同心向未来”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专场活动。秦朔在活动中发言,指出“‘湖州经验’的关键,是抓住了企业家这个‘牛鼻子’”。

秦朔说:企业家本来应该是经济发展中最具能动性的活跃因素,但有可能因为对于环境判断的问题,变成一种情绪不稳定、行为不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今天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异常重要……企业家的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们和机器零件不一样,他们是一种会跑、会波动、会躺倒的特殊资产,我们要倍加关注和珍惜。湖州为什么花了这么大力气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我觉得是湖州比其他一些地方更加深刻地洞察到企业家的特质。这非常有借鉴意义。

湖州的具体经验,秦朔总结如下:一、不仅注重增量,也注重存量;二、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三、不仅注重刚性,也注重韧性;四、是双向的,是互动的,不是单向输入;五、不搞“特惠”搞“普惠”。并建议,“营商环境的打造要更多地顺应经济客观规律。对企业家的服务要慢慢地走到更合乎规律的常态化、法治化环境中,让企业提升素质、更新能力,更多地依靠自身去获得市场竞争力,这将是一种更加长久、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

第三篇讲苏州,亦来自秦朔,其公众号“秦朔朋友圈”4月发文《为何是苏州?谋事之地,成事之州》。文中提到,“今年2月我在苏州发现,苏州的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兴商育商方式又‘晋级’了。现在他们在做的是构建高水平的创新集群,以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然后,“四大产业创新集群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加上新兴服务业,共五个方面,再分解为25个重点细分领域的3年行动计划,以及各县级市(区)的行动计划。同时,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金融与人才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计划,以支撑和赋能重点细分领域的发展。”并且,提出以“八个一”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即:明确一位市政府牵头领导;安排一个牵头单位;制定一项行动计划;形成一份重点企业(机构)名录;落实一个重点项目清单;成立一个行业协会;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调研;举办一次行业大会(活动)。甚至,连市领导的牵头推进表都公布出来。

苏州的做法,让人再想起两篇讲话。一篇为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在2023首届ISG深圳国际创投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其一个重要观点是“方向性规划会带动一个国家产业的突破”。德鲁克曾言:所谓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今天做了什么,我们才能有未来?“方向性规划”恰如国务院总理李强任职上海时著名的“上海之问”——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苏州做法的第一步,不正是“方向性规划”吗?另一篇则是时任湖州市市长王纲在一次以“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为主题的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在谈及“怎么干”的篇幅中,王纲这样说:建立指标体系,把指挥棒快快立起来;建立工作体系,把任务架构快快拉起来;建立政策体系,把“最强供给”导向快快树起来;建立评价体系,把“以实绩论英雄”要求快快硬化起来。琢磨一下,这四个体系,与苏州的做法,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海罕见地赴西部地区招商,有媒体评论:上海的掐尖之精准,动作之迅猛,让成都也感到“亚历山大”。对此,《四川日报》在一篇评论中,连续抛出两个尖锐的问题:我们不乏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但现有的机制能否将它们更好更快地识别出来?现有的政策工具和营商环境能否支撑它们快速成长?

《四川日报》的问题,包括昆山、湖州、苏州的做法,颇值得奔波于招商引资一线、陷在“战术的勤奋”的我们反复琢磨。

编辑:毛蕴劼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