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丨干戈地,“短李”捋虎须

□ 马彦如 张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全唐诗》中,中唐诗人李绅留下的诗不算多,但这首语言通俗质朴,描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悯农》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安徽亳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做过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祖父也是唐代的地方官员,父亲历任金坛、乌程和晋陵县令。遗憾的是,李绅6岁父亲便去世,9岁母亲去世,长兄李继照料他生活。小时候李绅读书刻苦,很早便靠着写诗出了名,因身材短小精悍,时人称为“短李”。15岁时,他从无锡梅里到惠山寺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发奋苦读的他终于在元和元年(806年)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唐时的镇江市井繁荣、人才荟萃,也吸引了李绅前来结一段不解之缘。进士及第后,他在返乡途中经过润州,时任镇海军节度使的李锜爱其才华,与他宴游昼夜,还挽留他担任自己幕府的掌书记。

李锜是皇室宗亲,藉贿赂勾结等手段,成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盐铁转运使,永贞元年(805年)三月,升为镇海军节度使,权势很大。年轻的李绅没有从政的经验,又不了解李锜的为人,就答应留了下来。李锜早有割据野心,多有不法行为,在镇海军节度使的任上,他大肆残害所属官吏,控制当地的赋税,欺瞒朝廷。当地有平民上书揭露他的罪行,结果立刻就被他杀害。李绅曾多次规劝李锜,可他根本不予理睬。李绅害怕祸灾临头,想辞官而去,又得不到允许。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对各地藩镇采取了一些强硬态度。为了表示对新皇帝的效忠,李锜假惺惺地上疏自请还朝,不料宪宗竟允准了,诏李锜为尚书左补阙,并特派中使至润州宣慰劳军,催促李锜回朝。李锜自然不肯丟掉地方军政大权,到朝廷去挂一个虚衔,于是采取拖延之策,一面委派判官王澹为留后,做出要遵旨入朝的姿态,一面又上表奏称自患疾病,难以成行,希冀朝廷收回成命。

行程一拖再拖,朝廷终于被惹怒了。唐宪宗考虑到自己即位不久,天下人都在观望,如果任由奸臣胡为,威名便会扫地,下定决心要解决李锜。

李锜强迫李绅草拟奏章,要挟朝廷恢复其原职。李绅假装恐惧,写字时笔管乱颤,纸张摇动,写不成字,一次又一次地涂去,写了数十行也写不成,纸都快用完了,也没有写成。李锜见状,暴跳如雷地骂道:“你竟敢不从命,你打算跟着你的祖先到地下去吗?”李绅却以一句“今得死为幸”怼了回去,但也被“制以兵刃”,投入大牢。李锜兵乱被迅速平定后,润州新任节度使李元素“欲具奏此事”,李绅“以本乃誓节,非欲求荣,请罢所奏”。

“昔年从宦干戈地,黄绶青春一鲁儒。弓犯控弦招武旅,剑当抽匣问狂夫。帛书投笔封鱼腹,玄发冲冠捋虎须。谈笑谢金何所愧,不为偷买用兵符。”大和六年(832年)八月,李绅渡扬子江到润州故地重游,有感于旧事,写下《忆过润州》的诗。诗句铿锵,直斥叛臣,又自比鲁仲连的“谈笑谢金”,表达了诗人早年反对藩镇叛逆的鲜明立场和不顾生死的非凡气度。

元和初,李绅在李元素府中,常在闲暇之际,游历润州南郊的鹤林寺。寺内有木兰、杜鹃繁茂,“人言至今犹未衰歇”。回忆当时的情景,欣然命笔写下《望鹤林寺》诗:“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凝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

在李绅的青少年时代,发生了“四王”“二帝”兵变,德宗一度逃往奉天。建中元年(780年),由于均田制的名存实亡,改行两税法。建中四年,初行税间架与除陌钱法,百姓受到深重的剥削。战乱后的江南百姓,承担起唐朝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李绅对辛苦劳作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饱含同情,写成《悯农》二首,为后人传颂,他也因此跻身于文学史册。

元和四年,李绅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他数经播迁,步步高升,最后身侪宰相高位,与李德裕、元稹合称“三俊”。

编辑:毛蕴劼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