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力量·希望丨姚定范:邂逅九里街 真情爱一生

编者按:七十耕耘、岁月如歌;栉风沐雨、芳华灼灼。自20世纪50年代镇江地委党校、市委党校成立以来,历经停办、中断、恢复办学阶段,80年代两校正式合并成立新市委党校。2023年,镇江市委党校迎来建校70周年。

现选登“话初心·但使命——我与党校的故事”征文活动的部分作品,共同回望党校70年的奋进之路,触摸感知一代又一代镇江党校人,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不变的“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

邂逅九里街 真情爱一生 

□ 姚定范

每逢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总是很自豪、很响亮地回答:中共镇江市委党校。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校是我的母校,是我一生的骄傲。今年是母校建校70周年华诞,也是我们首届大专干部培训班入学40周年纪念,可谓双喜临门。

1983年7月,我从原南京军区陆军学校政工大队毕业,返回位于石头岗的六十军高炮团政治处。报到时,团政委对我说,大部队都到射阳打靶去了,家里留守的五连正在营建施工,缺一个副指导员,你先去顶一下,等部队打靶回来再研究你的岗位。我心想,当兵之前就干了3年泥水匠,这倒好,又回老本行了。大约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上午,太阳很烈,我正满头大汗地在脚手架上给战士们示范抹灰的动作要领,营部的通讯员跑来喊:“姚干事,政治处电话!”

电话是团政治处主任周校水打来的,他说:“军里给了2个到镇江市委党校去学习的名额,脱产两年,出来是大专,你去不去?”我毫不迟疑,立马就说:“去,哪有不去之理!”周主任一听很高兴:“那好,不准变卦!”接着又加了一句:“要全省考试的!”我说:“考试就考试,别人考得上,我也考得上!”那一年,我27岁,血气方刚,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

复习、考试、接通知报到入学,40年前的那个夏天,紧张而兴奋。我从石头岗来到九里街,脚上似乎还带着军校毕业时阅兵典礼上正步的余韵;从营建施工脚手架上做示范的“老师傅”,到课堂里认真听讲、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字的“普通学员”;从“一年四季帽子戴、里里外外扎腰带、被子叠得像豆腐块”直线加方块的绿色军营,到“强调学员自我管理、处处讲究党性培养”的红色党校,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又似乎都在预示着改变。

透过40年的人生轨迹,再来理性地评判党校的两年学习生活,有些东西对我来说有着“铸根筑魂”的决定性意义。众所周知的原因,1985年我们从党校毕业时,正好赶上我军“百万大裁军”,这对我们这些“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想回到部队大干一场的农家子弟来说,不亚于一个“晴天霹雳”。后面的路怎么走?当时确实非常迷茫。高炮团最后一任政委曾动情地对我说:“我们全团有‘地方大专文凭’的只有你一个人,如果部队不整编,可以用的地方很多啊。”

老政委的感叹充满着无奈,但这个“地方大专文凭”却真的成了我的“投名状”。1986年11月,也就是党校毕业后1年4个月,我从一个基层单位一下调入南京军区保卫部工作时,组织上看中的一条重要理由就是:“这个小家伙,理论功底不错。”而这点理论功底,就是在党校两年学习中打下来的,并在此后让我受用了几十年。对此,我对母校充满了感恩!

当然,党校两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的多少个“人生第一次”都是从党校的校园里开始的。在这里,我第一次学会了陪伴一生的“吴氏太极”,这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吕振声同学教给我的。在这里,我第一次学会了跳三步四步,知道了什么叫经典华尔兹,这是我们班上那个“胖子协会会长”王玉国同学请了舞蹈老师、带领大家反复练习的。在这里,我第一次穿上了西装,这是丹阳的同学为我们全班从一家社办厂、现在应该叫民营企业“私人定制”的班服。在这里,我第一次写了一首全班大合唱的歌《第三梯队在前进》,铿锵的旋律至今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师把毕生的智慧和人生积累通过三尺讲台无私地传授给了我们,成了一生难忘、一生珍爱的财富。

邂逅九里街,真情爱一生。镇江,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深爱的亲人,钟爱的母校。(作者系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退休干部)

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