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力量·希望 | “我与党校的故事” ——镇江市委党校建校70周年优秀征文选登(二)

编者按

七十载耕耘、岁月如歌;栉风沐雨、芳华灼灼。自20世纪50年代镇江地委党校、市委党校成立以来,历经停办、中断、恢复办学阶段,80年代两校正式合并成立新市委党校。2023年,镇江市委党校迎来建校70周年。

现选登“话初心·担使命——我与党校的故事”征文活动的部分作品,共同回望党校70年的奋进之路,触摸感知一代又一代镇江党校人,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不变的“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

谢谢你在时间里看见我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王丰江

2018年4月27日,我完成镇江市委党校第45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业,5年后的2023年4月28日,我参加江苏省委党校第45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归来。岁月经年,同期同名主体班次的情景再现往事重复,历史总是惊人一致,让人感慨万千。

记得2018年4月12日清晨,当时我们45期县处班学员从上海来到春意盎然的嘉兴,在嘉兴市委党校学员宿舍,我坐在电脑前敲打一些字句,记录所思所想。直到次日凌晨2点,一气呵成写就《春风激荡来时路》,次日刊发在镇江市委党校微信公众号上。这次在省委党校时,我依然是在深夜或凌晨,用心写出了《从这个春天出发》《刀尖行走 心向光明》《学习:是一场修行》等文稿,先后刊发于省委党校相关媒介,静心专注学思悟,让自己不疾不徐,内心清澈胸怀明朗。

党校是踱方步、冷思考的好地方。参加省市两级党校45期县处班,时日相近,同样编入第3组,全校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竟是同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服装要求依然一致。镇江市委党校毕业时,自己作为小组代表,将3000字文稿烂熟于心,上台脱稿发言。省委党校毕业班级座谈时,最后结束被班主任点名讲话,自己即兴发言,赢得同学们掌声一片。

党校教育更是一种延伸和链接。记得参加2018年第45期县处班党性锻炼异地外训,一路走来,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聆听、感受红色往事、神圣记忆,始终追望“信仰的味道”,坚定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复旦大学,每个清晨与夜晚穿行复旦校园,慢走静听、细看轻触,回望流逝青春、渴望沐浴光华,恰如阿拉伯名言“心之需要智慧,甚于身体需要食物”。

一次相遇,半生情缘。省市委党校第45期县处班间隔5年,各种可见的美好美丽美满,在发展的时空交集,在自己的心里汇聚,尽管已转眼成过往,却深感省市委党校共铸“五心”,活动设计上聚心、课程内容上匠心、纪律规定上安心、服务保障上暖心、相处共学时悦心,培训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前行的“加油站”“充电器”和新的“起跑线”。

我与党校的五次亲密接触

市文广旅局退休干部 王建一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几乎每个10年,我都与市委党校有一次亲密接触,与党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9年,我刚13岁。我母亲在“镇江市五七干校”(镇江市委党校)学习劳动1年。那时,“五七干校”在市郊九里街附近,设施简陋,校舍也就几栋两层或一层红砖房子,附近有一些田地,因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集中学习劳动的“学员”1个月左右方能请假回家一次,平时都吃住在干校。于是我父亲就让我和弟弟利用星期天或暑假到干校与妈妈团聚一下。

那些年,我们家住在大市口解放路附近,到干校看望妈妈,我和弟弟总要沿解放路和路两旁都是农田的镇焦路(如今的东吴路)步行1个多小时。而妈妈请假回家也是和我们一起步行。

当年去干校除了想和妈妈团聚外,最吸引我们的还有两件事:一件是干校食堂烧的菜很好吃,特别是“粉蒸肉”“虎皮肉”这两道荤菜,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特色荤菜是很向往的事。还有一件是“打麻雀”(那时麻雀属于“四害”,不算益鸟)。当年干校内外草木繁盛、绿树成荫,麻雀和不知名的鸟儿很多,成了我们在暑假里用“弹弓”打麻雀的好去处。

1982年秋,参加“党的十二大报告”辅导班。除了集中辅导,还有小组讨论。我们来自市直文化系统的4位宣传干部为一个讨论小组。小组讨论就安排在党校学员宿舍。那时学员宿舍设施很简陋,宿舍里就是4张木架子单人床和2张双人课桌。我们就分坐在床边,围着课桌交流学习体会心得。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后,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都要组织宣传干部集中辅导,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培训基层宣传骨干。

1995年5月,我已经到市文化局组织人事科工作,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为期一周的“镇江市组织人事科长培训班”。如今28年过去了,虽然具体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学到的知识早已融入自己的大脑并在后来长期的工作中指导着实践。唯一还有具体印象的是,这次培训班还组织我们参观了我市先进的工农业生产项目。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我和同志们一道克难奋进,1996年顺利实施了市直艺术表演团体改革、1998年推进了市直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试点。1999年,我被授予全市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3年秋,参加全市组工干部培训班。授课教师都是市委组织部相关处室的处长(主任),他们的授课比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011年春,参加第27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这次进修班,除了专家老师授课外,还组织了两次“现场教学”。一次是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一次是到扬中大全集团。进修班还首次在主体班学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目标承诺”活动。每位学员在学习期间都要围绕“学习成效争一流”“立足岗位比作为”“廉洁自律保本色”“服务社会创先进”这4个方面作出具体承诺,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履行到位。

一张党校课程表唤起的记忆

市文联原副主席、1983届党校学生 陈春鸣

意外地从赵承中同学那里找到一张油印的课程表,这是40年前我们一起在镇江市委党校学习两年时全部课程安排及任课教师名单汇总表。

亲切感、兴奋感油然而生。它唤起了我们虽然尘封了40年但一直没有忘却的记忆。

说实话,我是在对党校懵懵懂懂地认识中步入的。1983年,原镇江地委党校和原镇江市委党校刚刚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归到一起,两所校园相距不远,都在城东近郊的小米山脚下。那时我从部队退伍才2年,是镇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镇江市广播站“以工代干”身份的记者,那时只知道党校是干部成长的摇篮,神圣神秘、可望不可及。

1983年9月上旬,镇江市广电局为欢送我去党校脱产学习两年和为欢迎从北京选调来的3位播音员(主持人)合在一起开了一场座谈会。会上,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局长仲文,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到党校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回味起来,至今仍有使命般的印记。

看到一位位老教师的名字,依然如长辈般的敬重;看到一位位年龄与我们相近的教师的名字,依然有亦师亦友般的亲切。班主任虞老师,是一位管理上严肃严格严谨的长者,他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如何加强党性分析与党性修养。宋定国、张水娟、朱进萱等当时是很年轻的老师,还给我上过小课,辅导并鼓励我,在完成党校学习任务的同时,继续修完电大中文课程。

众多的课程,可分为两大类: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又有考试科目与考察科目之分。选修课也有考察科目与讲座交流之分。选修课里的“秘书写作要领”,用的是大名鼎鼎的老秘书吴容编写的教科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5大本教科书,彰显了党校教育的特色。端详课程表,深切感到为教好我们首届49名学生,党校格外的用心。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园里醒目的这8个大字,是两年学习生活的真实回味。两年的党校学习生活也深刻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经历,并继续影响着余生的处人遇事。

党校八年 终身获益

市委党校原政治经济学教师 宋定国

1982年2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镇江地委党校。1983年3月,原地委党校和市委党校合并成立新的市委党校,我任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师。我在党校共8年,这是为一生奠基的8年。

第一篇论文:主动寄送专家,获得宝贵机遇

1985年夏,我参加了中央党校在合肥举办的《资本论》研究班,为期2个月。主讲人是时任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王珏教授。通过王珏教授的讲课,我不仅对《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有了进一步了解,还对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资本论》研究班结束以后,我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论文:《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的重构设想》。

我把文章分别寄给了当时中国10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中4位给我回了信,对文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热情指导。中央党校的王珏教授给我的回信,内容如下:“宋定国同志,认真读了你的大作,感到你敢于创新,并有一定的理论功底。1986年春,我拟主编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新教材,你若有兴趣,可以来校参加编写工作。”

理论界权威的鼓励,让我如沐春风,大大增强了我进行理论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尤其王珏教授的邀请,让我万分感动。

第一次编教材:在大师激励中迅速成长

1986年4月,应王珏教授之邀,我到北京参加由他主编的《简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根据分工,由我写第一章“绪论”部分(约2万字)。

此书在3个月后完稿。王珏教授提出由我负责全书统稿(统一修改)工作,这让我既喜更惊——“惊”的是他怎敢让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才30岁的年轻人来统稿?王珏教授鼓励我道:“没有人天生就能担起重任,况且你的理论和文字水平不差,锻炼一下有何不可?年轻人,放开一切思想包袱,潜心投入统稿工作中去吧,最后不是还有我把关吗?”

就这样,我在中央党校住了1个月左右,完成了统稿。

这年11月中旬,此书正式出版。我收到2本赠书,并看到“后记”中写着:“……此书由王珏教授提出写作大纲和最后修改审定,宋定国、张大军同志协助王珏完成了这一工作。”王珏教授对年轻理论工作者的鼓励、提携,让我终身感恩。

第一个创作高峰:经济领域著书立说、纵横驰骋

在参与王珏教授主编的《简明政治经济学》时,我与邱兆祥先生相识。他原是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我们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乡镇企业管理教程》。当时乡镇企业发展方兴未艾,培训教材也非常紧俏。我的同事薛世安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当时我就拽上他一起参与此书编写。此书于1987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排序是:邱兆祥、宋定国、薛世安。

1988年,我和薛世安又与邱兆祥合作出版了《漫话经济管理》一书,由工人出版社出版。

此后,我与时任省级机关党校的副校长滕勇筹划了《经济发展战略丛书》(共十四册)。我任丛书副主编,并从1988年底至1990年底主编出版了《现代销售学》(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经营韬略》(经济时报出版社出版)、《商业经济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改革经济学》(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1995年我担任镇江市委研究室主任。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退休后,我转向小说创作,并进入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我的小说基本上都以反腐为题材。从2013年开始,我先后在作家出版社、《当代》、中国文联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并继续在创作之路上乐此不疲、笔耕不辍……

在学中教 在教中学

市委党校退休教师 许启强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退休就快要十年了。回顾在党校工作的二十多年,往事历历在目。

见证党校办学条件变化

我进党校工作,正是党校发展最快的时期。

记得初进党校时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有的教室还是红砖铺的地,地上简单地抹了一层薄薄的水泥,教室里的黑板还是在墙上抹了一块水泥,刷上黑漆就权当黑板了,学员宿舍还是共用卫生间,每次主体班来学校学习之前,学校领导就带领全校教职员工集中对学校开展大扫除,清扫学员宿舍,让学员在党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但也就短短几年的时间,瀚英楼和新食堂相继建成,学校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学员到党校来学习的劲头大了,渴望在党校学习期间获得更多新知识、提升自己,在学习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为镇江的发展做更大贡献。

我退休后,党校搬到了丹徒新城长香路,校园环境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老党校人,我由衷地为她自豪!

第一次给主体班上课

作为党校教师,抓好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我们新进党校老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当时的校领导要求我们每个人在讲课前,要写好讲稿,包括举的事例等所有在课堂上要讲的话都要写下来,交给教研室主任看,校领导还要抽查,然后进行试讲。学校对每个试讲教师都进行录像,以便自己回放观看、发现不足、改进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磨炼我们的教学水平,帮助我们塑造更好的讲台形象。

记得我第一次上讲台,是在主体班上讲课,当时教务处的领导反复跟我交代,说我是新来的老师中第一个上主体班的老师,不要紧张,但要慎重小心,注意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个班是党外中青班,我看了一下名册,全部都是高学历,不是博士就是硕士,我自己却什么都不是。当时我也就豁出去了,什么都不想,走上讲台就开始背讲稿。

等我讲完课走下讲台,就有学员问我:“讲课的时候看得见我们学员吗?”我回答:“没有看清,也没有敢看。”几个学员笑起来了,说:“你肯定看不清,因为你的眼镜已经被你头上的汗水雾住了。”当时的教室里还没有空调,加上紧张,我浑身都出汗了——这就是我进党校上的第一次主体班的课程。

向学员学习

讲台是老师的舞台,也是检验老师知识储备的试金石。党校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社会实践知识。因为党校的受众对象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员学习是我们党校老师提高授课水平的必要途径。

记得在瀚英楼六楼的教室里面宣讲党的政治报告,来参加学习的都是县处级领导干部,其中还有市委的领导。当时我们学校有一项制度——老师讲完课以后由教务处召集参加学习的学员给老师打分,并且还要开座谈会,听取学员对讲课老师的意见。教务处把意见汇总后再向授课老师反馈。这一次,教务处的同志对我说,学员反映,你在讲课时引用的话要说明出处,好让学员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从此以后,我在授课时引用一些重要人物的讲话我都讲出这段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时间说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这段话的现实意义有哪些。这样一来,使得学员更加明确了这段话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得到了学员的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党校是传承党的精神血脉的殿堂,是广大党员干部十分向往的地方。作为曾经在党校工作过的一名普通老师,我深深感到:党校老师应“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做一名合格的党校教师。

两年学习 终身受用

市委党校83届学员、安徽省舒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退休干部 黄舒伟

1983年,我在驻镇江某部担任指导员,有幸经全省统考,被选招到镇江市委党校党政干部基础专业大专班学习两年。这两年,我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身心洗礼,领略了党校教育的无穷魅力。

扎实理论功底

上世纪80年代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党政干部队伍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党校开设大专班,并纳入国家学历教育体系,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党校教育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人、教育人,致力于打造学员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党校开设了20多门必修课和选修课,邀请名家来校授课。我们曾倾听过著名学者、政治学家高放教授的讲课。那时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除了每天上一两堂大课外,其余都是自学时间,大家都能严格遵守作息安排,每门课的教材都粗读和精读各一遍,按时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大家在一起讨论,有时争论激烈。

量变引起质变,学着学着,大家视野开阔了,思想活跃了,见识不一样了。记得《国际共运史》开卷考试,题目是《试论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的答卷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并作为范文在班上交流。对此,我十分高兴。因为在问题面前,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说出个一二三,讲出个所以然,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深入调查研究

党校教育始终坚持在学员中确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致力于培养学员调查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学习期间,党校经常组织我们到基层厂矿、农村集镇、建设工地参观考察。我们参观过丹阳县眼镜市场、大港码头建设工地,考察过古洞煤矿并下到矿井体验工人生活。

1984年暑假,党校要求每个学员都要开展一次暑期调查活动。我回到家乡,对全县10个养鸡专业户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当时商品生产刚刚兴起,媒体报道中充满溢美之词。我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这回事儿。专业户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商品生产的组织者在指导思想上的急功冒进、在生产服务上的官僚主义、在市场培育上的无所作为,严重制约了商品生产的发展;10个养鸡业户个个亏损严重。为此,我写出了《从舒城县10个养鸡专业户生产经营状况看商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

没想到就是这篇“找问题”的报告得到党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在全校大会上交流得到一致好评。现在想想,党校领导肯定和呵护的不是一篇调查报告,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这种精神和作风对每个党政干部来说是伴随终身的宝贵财富。

回到地方,我在县纪委担任10年的宣传教育调研室主任。我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大多数调研成果在省、市、县获奖,被收入论文汇编,或在报刊刊登。

紧跟时代潮流

党校教育始终坚持引导学员把知识的触觉伸向四面八方,鼓励学员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潮流,争做开拓创新型人才。两年学习期间,党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过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歌咏比赛、羽毛球比赛、排球比赛。我在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奖品是一套《中国通史讲稿》,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橱里。印象最深的是党校图书馆有不少好书。我借的第一本书名字叫《第三次浪潮》,这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1983年问世,入学时已经出现在镇江党校图书馆,可见党校对新知识、新事物的重视。

党校毕业后,我转业到家乡,一辈子都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教育工作,正是有了在党校打下的理论功底,使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