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计划: 为“小院团”插上“大翅膀”

□ 吴友明

为推动全市文艺战线“跑起来”,切实为基层文艺院团“强筋骨、活血脉”,市委宣传部探索推出“文艺赋能计划”,助力停摆多年的扬中市锡剧团重焕光彩,创排的大型锡剧《太平洲上》创下了扬中文艺史上的“四个第一”,即第一部原创现代大戏、第一次被列为2021年江苏省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获100万元资金支持)、第一次入选2021年江苏紫金艺术节新创舞台会演剧目、巡演次数历史第一的戏(在全市巡演超50场);全力扶持濒危剧种丹剧品牌建设,以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吕凤子生平事迹为主题创排大型现代丹剧《凤先生》,先后荣获国家艺术基金、省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等,邀请国内一线编创团队深度参与,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扬中市锡剧团成立于1979年,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曾经是江苏省内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县级锡剧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团人数达到80多人,涌现了以锡剧姚派传承人许莺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演员,原创锡剧《狐媳》在第二届江苏省锡剧节获十多项大奖,在江浙沪地区年均巡演超200场。

丹剧则是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1992年,丹剧团被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戏曲市场逐渐萎缩,地方国有剧团进入歇业状态,扬中锡剧团在编人员仅1人,无办公场地设施、无演出设备,财政拨款经费仅够用于退养分流人员补贴费用;丹阳市丹剧团则依托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村镇商业演出等方式保障基本运转。

“文艺赋能计划”实施模式

一是“积木式”搭建雏形。2020年,扬中市锡剧团与扬中市慈善总会计划共同创作一部反映基层党组织和慈善协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创大戏,初定名为《永远的挂念》。由于演员、编剧、导演、舞美、作曲、乐队等多个岗位均有不足,团队水准也相对较低,经镇江市委宣传部、扬中市委宣传部、扬中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等多方协调,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孙志宏创作剧本,江苏省柳琴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导演李雪梅执导,省锡剧团作曲家负责作曲,镇江艺术剧院负责大屏设计,省音协乐团支持演奏员,“积木式”补齐短板,搭建戏剧雏形。2021年上半年,该剧作为扬中市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剧在扬中影剧院正式亮相,首期公演6场。丹剧团则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策划下,从立项开始就邀请多方介入,丹阳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市艺术剧院、省戏剧文学创作院等共同发力,整合资源,促成项目启动。

二是“滴水式”筹措资金。创作初期,各院团多方筹措资金,如扬中市锡剧团与扬中戏歌文化传媒公司合作,由该公司代为垫付部分费用,锡剧团以商业演出的形式进行“反哺”,镇江市、扬中市两级慈善总会积极争取民间企业投资16万元,解决了部分外请人员报酬。同时,镇江市将大型剧目的创作演出纳入了丹阳、扬中年度考核责任清单,要求全力扶持该剧生产,并将剧目选入“镇江市重大文艺创作生产资助项目”,给予启动和结项补助。地方宣传部等组织剧目在各乡镇、村巡演,由各地负责承担人员食宿、演出场地费用等事务性支出。此外,相关部门多渠道积极对接中央、省业务管理部门,争取艺术基金、演出奖补等,解决了剧目升级的资金难题。通过“扶持引导+多方投入”的模式,如滴水成河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三是“添翼式”助力升级。市委宣传部牵线镇江艺术剧院,通过赋能剧本打磨、舞美升级、演员培训、音乐音效设计、人物造型服装等所有项目,提升剧目质感,将“业余唱班”转型为“舞台精品”,“整托”地方剧目升级。镇江艺术剧院是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院团,国家A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拥有160余名在编专业演员,曾多次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重要奖项,每年承办大型演出超100场,舞台经验十分丰富。通过赋能,锡剧《太平洲上》成功入选2021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展演剧目,成为四部锡剧中唯一一部县团作品,丹剧《凤先生》则成为专业院团与濒危剧团联合出品的“重头戏”,入选2022年度国家和省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剧院还针对丹剧传统唱腔体系不完整的问题,创新唱腔编排,着力补齐丹剧“男小生”唱腔短板。

四是“菜单式”开展巡演。大型剧目的演出成本在10-20万元左右,要实现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必须大幅缩减费用。市委宣传部参照音乐剧《九九艳阳天》巡演经验,要求艺术剧院帮助排练“完整版”和“迷你版”,在紫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舞台使用“完整版”,外请乐队、专业配角、增加数十位舞蹈演员、完整舞美灯光道具,在基层演出中使用“迷你版”,将乐队改为录音,将部分配角改为本土团队,将舞美改为大屏等,用“量贩”的方法灵活增减项目,压缩成本,在小型演出中仅需一辆车便可全部装箱,通过这一方式,《太平洲上》迄今已完成超50场巡演。

“文艺赋能计划”成效思考

一是积跬步,成江海。基层院团基础实力非常薄弱,随着传统戏曲式微和国有院团改革,大部分基层院团都面临与扬中市锡剧团同样的窘境,没有编制、养不起人员、没有场地、没有收入,要逆势改变这一现状非常困难,更不可能在剧目生产上“一口吃成胖子”。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小步快跑”,每次解决一点问题、持续投入少量资金,拉长周期,慢慢培育,静待花开,有效减轻了地方和财政上的压力。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一方式非常有效。

二是巧借力,多变通。无论是资金来源、人才支持还是演出方式,几乎都采用借力和变通的办法,如扬中戏歌文化传媒公司代为垫付启动资金、通过牵线搭桥引入民营企业赞助、对上争取省级扶持资金和演出平台、镇江艺术剧院“整托”升级、按岗位个别外请专业人员、推出“完整版”和“迷你版”等,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好的效果,这一方式打破了剧目孵化的固定流程,为基层院团生产文艺精品摸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模仿的道路。

三是重合作,重情怀。基层院团目前的编制数、资金仍然远不足以支撑产出,但无论是在外演员“回流”参与演出,还是引入社会资本支持,都是靠“情怀”赢得认同。在剧目创作期间,市县两级宣传部、慈善总会等通力合作,链接资源、对上对外争取,打通了不同渠道的壁垒,各部门全力以赴的精神也给予了院团巨大的信心。

在院团改革进程中,镇江市还推出了“戏曲进校园百校百场演出计划”、小剧场建设计划等,帮助院团开拓演出平台;同时依托“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文化金山”新媒体矩阵等平台,加大新创剧目巡演力度,提升院团知名度。未来,我市还将继续推进“文艺赋能计划”,与深耕三年的“文艺播种计划”相辅相成,用有限的资源孵化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项目,以剧带团,扶持更多有热忱、有凝聚力的基层院团,帮助他们插上翅膀,迎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