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中的镇江贡献 ——聚焦我市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四群八链”之一,对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融合发展大会即将在镇召开之际,镇报记者深入生产研发一线,了解船舶海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产业特点及多年来在全国大局中作出的贡献,形成一组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

今日镇江讯  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位于丁卯潘宗路旁的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公司车间里,又一批智能配电设备正在抓紧生产。厂区外不远处的运河通江达海,一如赛尔尼柯的产品远涉重洋。

就在上半年,一套价值数千万元的低压配电设备从这里出发,远赴广州配套正在建设的国产创新型多功能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后者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由我国完全掌握知识产权,具备世界领先的性能,建成后可满足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大洋科学钻探、深远海科学考察等需求。

赛尔尼柯副总经理陈石介绍,企业专注于船舶电气及自动化近30年,研发制造的配电和自动化设备,经常在重大船舶海工项目的配套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年我们配套堪称大国重器的项目,就接近20个。”

赛尔尼柯称不上船舶海工的大型企业,但其配套船舶海工领域重大项目的雄心和实绩,令人刮目相看。这也恰似我市船舶海工产业的缩影。位于江河交汇处,常怀远洋深海心,具有悠久造船历史的镇江,为载着海洋强国梦想的大国重器,不断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6月6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出坞。作为船舶工业最高水平的象征,这艘国产邮轮整船零部件多达2500万个,是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如此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也闪烁着镇江船海产业的光泽。

为控制重量,国产邮轮是典型薄板船型,整船80%都使用4~8毫米厚的薄型钢板。但薄板在焊接、转运、吊装、拼接过程中极易变形,问题不解决,邮轮就无法建造出来。

面对这一国家级工程遭遇的技术难题,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应邀参与技术攻关。经过两年多研发,一套高质量电磁感应矫平装备被研制出来,一举解决了国产邮轮的薄板矫形问题。“我们的薄板矫形技术和设备,成功绕开国外技术壁垒,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解决了国产邮轮的既有难题,也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江科大海装院院长谷家扬教授自豪地说。

解决造船难题,形成技术和产业优势,回首镇江船舶海工产业发展之路,“为大国重器作贡献”是一个绝佳视角。“如果把我市船舶海工产业放入全国的船舶工业发展和海洋战略中看就会发现,大国重器中的镇江贡献,源于悠久深厚的造船文化和历史。”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言才感慨。

镇江的造船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及至魏晋南北朝已是重要造船基地。成立于1951年的镇江船厂,是江苏省第一家船舶制造企业。在漫长的造船史上,“为国家造船”成为一种朴素的传统。1987年,我国第一艘万吨级海洋救助打捞船“芝罘岛”号,就是在镇江船厂建成下水的。70多年来,镇江船厂已累计创造56项“中国第一”。

江苏省船舶与海工产业链首席专家、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志勇认为,镇江频频在大国重器的建造中作出贡献,和其船舶海工产业坚持创新驱动、注重产学研融合发展有关。

镇江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上,除了集聚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外,还拥有一大批科研创新载体和平台。江科大是一所具有船舶海工特色与优势的知名高校,相关专业实力位于全国前列,多年来不仅支撑引领着地方船舶海工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在深海潜水器、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LNG船舶等大国重器的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船舶工业对应的不仅是一个产业,背后更有国家战略。经过多年发展,我市船舶海工产业从江河出发,持续向深海挺进延伸,逐渐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近几年,全市海工装备中不断涌现“首台”“唯一”等整船、整机成果,参与重大专项工程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我国海洋强国战略。

“在众多大国重器中留下镇江印记、作出镇江贡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市的船舶海工产业,一直都在努力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市工信局局长李莉珺表示,下一步镇江船舶海工产业还将紧紧拥抱海洋强国战略,用更多大国重器中的镇江产品、镇江技术、镇江贡献,挺起产业脊梁。(梁和峰 陈志奎 刘荷生)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作者:梁和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