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勤:京剧票友成长记

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竺捷)今年是镇江菊吟京剧社成立十九周年,这些年剧社排演了很多全本剧和折子戏,不少戏都由张克勤担当主演。作为剧社副社长,她是怎样从一名戏曲小白一步步逆袭成为顶尖票友的呢?

张克勤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南京江宁小学的老师,父亲是江都邵伯中学的老师,舅舅是扬州师范学院的老师,可惜他们都在外地教书育人,平时照顾不到张克勤。所以她是由外婆、舅妈带大的,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也养成了她独立自主的习惯。1960年,张克勤就读于博爱路小学,也就是现在健康路的“箴庐”附近,六年后,她成为学校公认的尖子生。

那么,张克勤如何脱颖而出的?这就要聊到她的小学音乐老师张尊之了。张老师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她特别看好张克勤的文艺特长,在歌舞方面悉心栽培。学校有一回搞“黄河大合唱”,六个年级的同学全部参加,地点就在离学校不远的老体育场,当时师生称其为“阴雨球场”,也就是说下雨天也不会耽误比赛或演出。而张克勤便是台上的总指挥,气场直接拉满。

因此到毕业时,学校准备将张克勤保送省镇中,当时全校仅两个名额。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发现她的家庭成分不好,这让班主任高岚老师特别惋惜。由此个人的命运钟摆发生了倾斜,好学校上不了,13岁的她索性打工去了。家里亲戚介绍她到江都谢桥公社轴承厂当学徒,好在小家伙学啥都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当时普通工人工资二三十元,而张克勤每月能拿50元,绝对是高收入了。

小张18岁就当上了车间主任,凭借一手干净利落的好活。1979年,她上调回城,被分配到中山小吃店,位置就在甘露商城的斜对面。这家店,镇江上了点岁数的人可能都知道。刚进来时,小张要揉面,二三十斤的面团对小身板的她来说,确实是难题。于是后来让她去“卖筹子”,那时不仅要找零,还要收粮票。1988年,她被调到皮革制品厂门市总部,安排其跟老会计学做账,当时要管下属七家门市部的账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潮兴起,张克勤先是帮朋友打理公司,曾代表市政府去邀请北京专家和环保司司长来镇,解决了谏壁电厂粉煤灰变废为宝的立项问题。后来她自己也开了公司,一直干到退休。

张克勤送戏进校园

如此说来,张克勤绝对是敢想敢干、吃苦耐劳的代表,这样一种性格特征也融入之后的学艺过程中。那时,她的老妈和老舅都爱哼唱京剧,受这种家庭氛围的感染,一次一位京剧票友让张克勤也来一段。她便开嗓唱了京剧《红灯记》中的“听罢奶奶说红灯”,结果技惊四座,这让张克勤有了信心。从2003年开始,她有意识地跟着京剧磁带练唱,并且很快出了成绩——在2004年江苏省戏曲票友大赛中获京剧入围奖。

准确地说,这只是将演唱磁带送评,因此只能算唱功合格。但以此为起点,张克勤有了全方位提升的打算。后来她加入菊吟京剧社,学的第一部戏是《盗仙草》,由董麟鹏、郑桂凤老师手把手教。张克勤一开始连剑都不会拿,转个圈子后就不辨东南西北,需要定下神来才能继续……但凭着不服输的干劲,她很快攻下了这些难关。当然,她也吃到了苦头,那个时候蹦来蹦去的打戏太多,导致膝盖半月板损伤,最后甚至动了手术,到现在都有影响。但即使在康复过程中,她仍坚持学戏,颇有“拼命三郎”的劲头。

其实,这种精神与张克勤在戏台上塑造的花木兰、穆桂英等女中豪杰形象高度吻合。近年来,她获得2017镇江全民才艺大比拼金奖、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晓月杯”京剧票友大赛优秀表演奖、2022泰州梅兰芳艺术节第三届海内外京剧梅派票友邀请赛二等奖,并为剧社摘取“和平杯金牌京剧票房”立下了汗马功劳。生活中的她更是“一专多能”,不仅能唱京剧,锡剧同样唱得有模有样,表演的锡剧《双推磨》深受肯定,多次参加市文化馆演出。某种程度上,张克勤退休后的二十年,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那里本就有她的舞台:该是你的,谁也夺不走。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