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游茅山

□ 刘晚春

今天是个晴好日子。在此之前,下了一周的雨,因为江南进入了梅雨时节。老天真给力,知道我们在月头就定下了去句容茅山游玩的日子,果然周五的时候天渐渐转阴,到周六已晴空万里。

周六一早,我们无锡、南京、镇江三路同学一起开车去句容。句容的三位同学已迎候多时,其中珍珍同学在离茅山不远的一个乡镇教书,她有点晕车,但还是不顾劝阻,乘公交车赶到句容,只为在第一时间迎接我们。见面的那一刻,大家内心充满了激动,她们热情地在一家酒店招待了我们。

饭后,没顾上休息,直接朝茅山进发。沿途的树木郁郁葱葱,马路两边间隔着能看到一些农家乐的招牌,还有一些卖瓜果摊位。我的两位外地同学感到好奇,珍珍就向她们解释,说现在的农民很少种田了,一般搞副业,比如种花草、栽果树,像草莓、葡萄等,句容都很有名。

我边听她的解说,边欣赏窗外的风景,思绪却飘到三十年前。当时正是高考前夕的调整阶段(预考刚过),我们去珍珍家玩,她家在句容葛村,离茅山不远。后来,我们就一起去爬茅山。也许是年轻气盛,有种敢闯的劲头,我们放弃了通往山顶的盘山土马路,专拣山间的羊肠小道,确切地说,是连羊肠小道都没走,而是在杂草丛中另辟了一条不是路的路。我们抓着树木和岩石,登上了茅山。那时的茅山道观里就坐着一位道士,很是萧条。我们似乎进去就出来了。我记住的只是茅山的风起云涌和灌木丛生,还有我们衣服上沾染的那些花草树木的汁液。因为我们的衣服看起来脏兮兮的,就像洒满了青紫色的果酱,以至回到县城时,大家不得不用手遮挡住自己的前胸……

去年高中毕业三十周年的同学聚会,闲聊中,我们提到了三十年前的茅山行,于是,就总想再去茅山看看。茅山在句容的东南面,离句容市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我的思绪还飘在窗外,车已开到了茅山景区。如今的茅山不再是一座孤寂清冷的山群,早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我们换乘景区巴士直达顶峰。我的第一感觉是茅山变大了,变得有气魄了。

茅山是道教的圣地,因西汉时,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炼得道而成名;东晋时,句容人葛洪也在此修炼,著书立说;它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南朝齐梁著名的道士陶弘景在茅山隐居40余年,编撰《真诰》,使上清派得以传承。为了弘扬道教文化,山上修建了万福宫、万宁宫、万寿宫等许多建筑。最特别的是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塑了像。老子端坐在云端,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据说,给老子塑像时,有巨蜂飞来,在老子的左手掌心做了窝,这也成就了茅山一怪:蜂窝当作戒指戴。仰头细看,依稀可辨。我猜想:巨蜂是上茅山采蜜的,茅山是蜂的花房。

在仙人们修炼的华阳洞洞口,有三个红色大字“华阳洞”,据说是苏东坡的手迹,可见文人墨客也喜欢茅山。站在茅山顶上,句容市的风光尽收眼底。三十年的变迁,茅山紧跟时代步伐,发生了巨变,它配得上“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誉。尽管它的山体不高,只有300米左右,南北走向,呈S形,但是山峰叠起,绵延不绝,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更何况,茅山除了被仙人青睐,还是苏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大显身手的地方,是我们洗涤心灵、不忘国耻、收获正义的圣地。

在茅山脚下建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纪念馆里陈列的是一幅幅军民抗日的珍贵照片,纪念碑广场前沿是两匹奔腾的骏马,骏马上坐着指挥千军万马英勇杀敌的陈毅和粟裕。广场上还有人在放鞭炮,我们听不到鞭炮声。因为隔得远,只看到一团鞭炮燃起的烟雾,紧跟着就是冲锋的号角声。号角声很悦耳,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这是茅山的三怪之一:山下放鞭炮,山谷响军号。剩下的一怪是:喜客泉里冒水泡。如果兴致好,不妨去喜客泉边击掌,试一试。

都说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茅山的签是灵验的,我们很自然的也就各抽了一支签。胡须飘然的老道长替我们解签,他在我的手心写下一个句容的“容”字。他是告诉我不忘家乡,还是暗示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道法自然,悟性在人。随后,我们参观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被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越发感受到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和平的宝贵。茅山,句容人引以为傲的圣地!

(刘晚春 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 《孙尚香传奇》。)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