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 | 明代二贤郡守与镇江乡贤

□ 王勇

林鹗

林鹗(1423—1476),字一鹗,明代浙江台州府太平县(成化五年,析黄岩县太平乡等置)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进士。父林纯曾任江西九江府湖口县儒学训导。林鄂先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直隶镇江府、苏州府知府,江西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岁饥,奏减民租十五万石。后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时,因母忧去职。服除,召为刑部右侍郎。执法不挠。成化十二年(1476)得疾卒。嘉靖中,御史赵大祐上其节行,赠刑部尚书,谥恭肃。著有《林鹗文稿》十卷,其子林薇辑有《畏斋存稿》(明正德八年刻本1卷,收诗文34首;明嘉靖刻本10卷)。《明史》有传。今有《林鹗集》(邱江宁点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行世。

浙江省图书馆藏林鹗像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命选昔日谏官得大体者出知大郡,林鹗出知镇江府。临行召见,赐御膳及道里费,谕所以擢用之意。林鹗感激,至镇江,革弊举废,吏民畏服,治甚有声。尤以变风俗为首务,立清风大节祠于镇江府学,祭祀北宋润州知州范仲淹、爱国领袖太学生丹阳陈东、南宋末丞相丹徒陆秀夫等三贤,复访境内先贤之后裔,遣入乡塾教养。景泰间,江南运河镇江段复淤,遂引漕舟尽由孟渎出江。景泰三年(1452),御史练纲言:“漕舟从夏港及孟渎出江,逆行三百里,始达瓜洲。德胜直北新,而白塔又与孟渎斜直,由此两岸横汇率甚近,宜大疏淤塞。”帝命尚书石璞措置。因漕河经孟渎,险甚。巡抚崔恭议凿河,自镇江七里港引金山上流通丹阳,以避孟渎之险。林鹗认为:“道里迂远,多石,且坏民庐墓多。请按京口闸、甘露坝故迹浚之,令通舟。春夏启闸,秋冬度坝,道里近,功力省便。”崔恭从其议,遂为永利。居五年,随方绥辑,治化为一时称首,以才堪治剧郡,调任苏州。民不忍其去。

林鹗在镇江府任内有多首诗作传世。林鹗《挽张太守先生》:“埋轮早见振家声,太郡更贤政有成。桑雉性驯千里化,莼鲈味美一官轻。堂开昼锦多高兴,鼎熟还丹忽上征。京口分符曾接踵,客窗裁些岂胜情。”张太守即镇江知府张岩。张岩,字廷瞻,浙江上虞人。景泰中,由御史出守镇江,性刚果,绰有干局。先是镇江府丽谯为戎司所据,昏晓失度。张岩奏隶有司。镇江府学在城南隅,隘陋不称,张岩奏请迁学,报可。乃度地于日精山(今镇江359医院内),营建方半,以忧去职。后府学建成,人文蔚兴。百姓德之。因此,林鹗是张太守的继任者,因此,诗中有“京口分符曾接踵”句。

《畏斋存稿》(明嘉靖刻本)

林鹗在镇江作有《镇江题中泠泉》:“浮玉山前碧一泓,人间水品独驰名。深源时接岷峨远,细脉潜通渤澥清。且莫烹茶供逸客,直须种橘活群生。滔滔江海无真味,愿起山灵为品评。”诗人认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发源四川岷山,水脉暗通渤海,这么好的泉水应该用于栽种橘树以养活百姓。诗中“直须种橘活群生”盖是用典。晋句容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载,相传苏仙公修仙得道仙去之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又《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孙休传》载丹阳太守李衡事,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李)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李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多用以为典,比喻可以维持生计的家产。林鹗《春雪》:“东风料峭雪交加,白遍江南百万家。堤柳未抽先滚絮,江梅才落又开花。欲祛寒气须沽酒,喜聆吟怀好煮茶。安得群阴风卷尽,坐令平地转韶华。”诗中吟咏江南春雪之景,期盼天气回暖早见韶华。《咏芙蓉》:“半江秋水碧于苔,两岸芙蓉花正开。娇似太真临宝鉴,酣如王母饮琼杯。倚云红杏羞相并,耐晚黄花喜共栽。若得东风能用意,牡丹未许独为魁。”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号太真,诗人将芙蓉比拟为四大美女之杨贵妃。林诗别出心裁,赞颂芙蓉之美可与牡丹比拼。镇江多芙蓉,古代芙蓉楼为长江四大名楼之一,曾任润州江宁丞的王昌龄有《芙蓉楼送辛渐》名传千秋。林诗亦堪称咏芙蓉的佳品。

天顺六年(1462),以镇江事简,而林鹗才任治剧,与苏州知府姚堂互换。林鹗由镇江调任苏州时,写下《镇江时调官姑苏有述二首》。其一:“读书自喜际时雍,莫信傍人笑直躬。一饭谁能忘帝力,专城敢论养民功?久分扬子中泠水,又听枫桥半夜钟。春满故山芝可采,海天渺渺望溟鸿。”“时雍”为天下太平之意,林鹗作为江南镇江、苏州知府,对皇恩感念殊深,同时又对自由高飞的鸿雁发出艳羡之情。其二:“阳和发育万方同,寒谷阴崖雪尽融。在处松筠添秀色,谁家桃李斗繁红。乌栖雉蝶翻晴旭,鲤跃龙门趁暖风。独爱窗前生意满,肯令萧艾杂芳丛?”“萧艾”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诗中寄寓诗人希望直躬理政、肃清奸恶的理想。

姚堂

姚堂,字彦容,明代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进士。累迁工部郎中,有清操。明景泰间,知广信府知府,编有《广信先贤事实录》六卷。天顺四年(1460),知苏州府,有惠政。天顺六年(1462),以忤上官由苏州知府改任镇江。至郡,政尚平易,尤崇风化。搜集郡中先贤事迹最著者,汇其行履,编为《润州先贤录》六卷,以励流俗。方自苏州被调时,童谣有“双木撑篙不如姚”之句,一日姚堂坐厅事,有苏州人士投以《野人怀惠图》,列诗文其上。不言姓氏。后以镇江治绩考最,擢广东参政,卒。

姚堂编《润州先贤传》(续修四库全书)的焦光像赞

《润州先贤录》是姚堂与通判刘文徽合编。刘文徽,明代湖广长沙府湘阴县人(今属湖南省岳阳市)。明宣德四年(1429),举人。曾官云南楚雄通判。天顺初,调镇江府通判。后任扬州府同知等。《润州先贤录》载镇江府属下丹徒、丹阳、金坛三县自周至宋先贤共20人,既有镇江本土名贤,也有外地至镇江做官或隐居的名贤。全书六卷,即高风第一(吴季札、汉焦光、宋刘宰)、忠节第二(唐桓彦范、宋宗泽、陈东、陆秀夫)、相业第三(宋苏颂、张纲)、直谏第四(宋洪拟、王遂)、德望第五(宋王存、石曼卿、邵亢)、文学第六(汉包咸、吴韦昭、唐马怀素、许浑、宋焦千之、洪兴祖)。本书为各人绘制像赞,并载人物的史传生平、碑传、遗文、遗诗、挽诗、题跋等。《润州先贤录》最早刻本为天顺七年(1463)所刻。1933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据天顺七年刻本影印出版,书前有丹徒柳诒徵跋语对作者、成书、内容、版本略加考证。《润州先贤录》对于研究元代以前镇江地方文化、人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代镇江二贤郡守林鹗立“清风大节祠”,姚堂编《润州先贤录》,施惠百姓,流芳久远,对于镇江优良民风、士风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