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清代孝廉方正徐锡麟

□ 卢政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是一部巨型诗文总集,收录清代诗文集4000余种,精装800册,篇幅约4亿字,堪称迄今规模最大的清代诗文总集。令邑人自豪的是,这部巨集中有多位镇江人的著作入选,其中就有《巢云山房诗存》一书,作者是晚清孝廉方正徐锡麟。

“孝廉方正”挂匾

科举失利转攻诗

徐锡麟(1800—1897后),字天石。晚清诗人,方志学家,镇江丹阳人。孤贫力学,授徒以养母。性醇正,相貌魁梧,弱冠以后以能文著称。曾任过家塾教师,与邑中名士林福源等七八人结为文字交。学识与本邑姜声霈、蒋圻齐名。

嘉庆二十四年(1819)九月,殿试读卷官姚文田来到江苏提督学政,他是翰苑名贤,在江苏任职三年。一次他来镇江试诸生,发现徐锡麟的诗及古文非常优秀,非常欣赏,均列之为第一。当时林福源在场观摩了这一过程,深受感动,遂与徐锡麟交往,成为好友。

道光四年(1824)十一月,礼部侍郎辛从益来到江苏担任学政,这位学坛宗师在江苏也有三年,直至病卒于任上。辛从益主持全省岁试时,徐锡麟参加了考试,结果被辛宗师赏识,以第二名食饩。

徐锡麟苦修儒业,在道光三十年(1850)获岁贡,可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败北,南闱乡试十余次,均未中举。困于场屋几十年,他鸿业难展,遂将一腔热情发之于诗,写出了许多作品。前辈中以诗出名的,如刘时庵,李芸阁、虞紫崕诸前辈,见徐锡麟有诗才,邀入诗社,相与切磋角艺,一时都推之为诗坛高手。

徐锡麟本为寒士,以开馆授课为生。在教学上“诲人先器识,端心术,推本于守贫安命”。教书之余,专攻“试帖八韵”之作。这是清代科举考试用的一种诗体,又叫“试帖诗”或“八韵”诗,与八股文同试。初为五言六韵,后为五言八韵,格式要求极严。徐锡麟在这方面造诣极深,好友林福源评其所作:“工丽精华,虽馆阁巨制无以过其,《邠风》《纪候》诸诗尤为细意熨帖,考据精详,足为后学楷式。”

咸丰初,太平军攻陷南京,继破诸邑,江南局势动荡不安,徐锡麟外出避难,居于长江一个沙洲中。目睹天下兵锋四起、家庭流离失所、百姓遭受苦难,徐锡麟深感悲伤,更感到无奈,只能将心中的感慨吟咏成诗,以吐其内心之不平。然而他的诗“讥刺有心,不失敦厚温柔之意”,读他的诗集可知,徐锡麟尤其敬仰唐人杜少陵,诗风也学杜少陵。

《丹阳县续志》记载

年逾花甲举孝廉

同治元年(1862),曾涤生、李少荃督征金陵,闻徐锡麟为品端学博的岁贡生,特举荐为“孝廉方正”,名列制科,其时已63岁。孝廉方正是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

徐锡麟老来得官,铨选直隶州州同,本当赴都任职,然而他性情古直,说:“予年已近致仕矣,犹为五斗折腰耶!” 居然就选不赴,安贫适志,令世人惊讶。有朋友见他生活艰难,欲有所赠遗,他则峻拒不受。此后,家益贫,学益进。暇则寓意于诗,积久成帙。举为孝廉方正后,徐锡麟名气与威望陡增,渐渐成了享誉一方的“乡绅”人物,参与做过许多公益事情。按丹阳县志记载,徐锡麟参与的公益事务不少。

同治五年(1866),徐锡麟与举人候选知县束应椿总负责重建文庙,于同治七年落成。文庙原称学宫、孔庙、夫子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后屡毁屡修,多次改扩。至清代时有大门、泮池、东西两石桥、棂星门、儒学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戟门、地灵祠、崇圣祠、明伦堂等建筑。咸丰十年(1860)主建筑毁于兵火。这次重修,由邑令金鸿保倡议,多方人士协同完成,并请国子监典籍衔即选教谕举人任履南作碑记。

同年,邑令金鸿保照会邑绅徐锡麟、任履南、孙清楫、束允泰、周云锦等募捐重建崇节堂。此堂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初名“恤嫠会”,当时由邑监生贺培高、郭荣锡捐钱所建,目的是接济穷嫠。原有房产在庚申(1860)之乱中尽成瓦砾。这次重建,将先后所置房产以次起造,并劝各铺户量力捐助,照章给发,从此经费日渐盈余,改名“崇节堂”。当年,邑令金鸿保照会邑绅徐锡麟、孙清楫、束允泰等,按照旧章,令各豆行按石抽收捐款,并劝乐善各铺户量力捐助,重建敦乐二善堂。敦乐二善堂始建于道光八年(1828),当时邑监生裴汝楫、林懋、杨德昌、林肇盛等共捐洋四百元,在东岳庙设局施棺(捐助殓葬费或向死者家属提供帮助)。

《光绪丹阳县志》

地方公益贡献多

在同治与光绪年间,徐锡麟参与的地方公益事情还有不少。

同治六年(1867),邑人丁裕善等捐助丁氏宗祠公产,计有珥陵、吕城等处田一千二百多亩;储文礼等捐田一百六十多亩;童梅氏捐田十九亩;均作为县学公产。知县陈鹏为表彰这一义举,命孝廉方正徐锡麟负责勒石建碑于明伦堂。并规定,丁氏捐数较多,子孙应试者照章倍给。

同治八年(1869),徐锡麟和邑人孙铭重浚内城河,至十二年(1873)工竣。当时内城河已近50年不浚了,尤其遭咸丰年间战乱,城河秽塞,至此始挑浚之,出骸骨无数。同时将城内桥梁亦修治。同年,南城墙开裂十余丈,知县冯渭督邑绅徐锡麟、孙铭重修之。

光绪二年(1876),知县陈鹏、邑绅徐锡麟等捐建忠义节烈祠。此祠建在后察院,两进十二间,男左女右,有司春秋致祭。光绪三年(1877),《光绪丹阳县志》开修,历时九年,经三任知县才完成。此志由徐锡麟、林福源等总纂。修志阵容宏大,共有70多人分别担当总纂、分纂、总校、采录等工作。全志共37卷,计16册。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有此志原版本。徐锡麟与林福源主纂邑志,持义谨严,秉公直笔,不辱使命。光绪四年(1878),知县帅远炜、邑绅徐锡麟、夏锡鹏等募捐重建城隍庙。丹阳城隍庙在县治西,初建于宋宣和间,历代屡屡修缮,扩建。咸丰十年毁于兵乱。

光绪六年(1880),徐锡麟会同林福源、夏汝楫、姜定保、夏锡鹏等贤达募捐重建文昌阁。丹阳文昌阁明代始建,旁有巨石碑,名贤叶向高记,到光绪年间,文昌阁已破旧不堪,故有此举。光绪九年(1883),东城崩裂十六丈有奇,压死倚城客民十余人,知县陈炳泰督邑绅捐修,徐锡麟和孙铭、夏汝楫、荆绍韩、姜定保、夏锡鹏、丁炳甲等捐款修筑,当年十一月竣工。光绪二十三年(1897),徐锡麟已98岁高龄,募建五龙桥,此桥当是西乡五龙河上的一座桥梁。五龙河北起河阳五龙村,先向东再转向南,从孙坚高陵东侧流过,到司徒闸头村汇入香草河。

《巢云山房诗存》内封

诗集品高入巨编

徐锡麟何时去世的呢?还没发现确切记载,但至少活到98岁,是一位长寿老人。

徐锡麟一生好学,喜作诗文,太平军攻克丹阳后,大部分诗赋文稿散失。幸存的诗文以及后来的作品,汇成《巢云山房诗存》一书。此书在同治九年(1870)就已编定,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长孙徐元昺的催促下才付梓刊印。书前有序三篇,分别由其好友周伯义、彭瑞、林福源所作。再后有项赓勋、刘炳伯、景树楠诸贤为此书作的题诗。名家的序与题诗,为此书增色不少。正文前署“丹阳徐锡麟天石著,冷兆甲轫升、受业贡震甲鼎臣,孙元昺、小岚校刊。”由此可知为此书出力者姓名。

全书分上下两卷,正文部分收诗262首。其中五言古诗30首;七言古诗55首;五言律诗17首;七言律诗41首;五言绝句9首;七言绝句44首;重游泮水诗4首;和重游泮水诗62首。这些诗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咸丰年间战乱情况的,是研究太平军在丹阳一带军事活动的重要资料。有的诗描写了诗人的情感、交友、丹阳风物以及日常生活,也是研究诗人生平的最原始的资料。书尾有徐锡麟《自题诗稿后》一文,作为书跋,大致将成书过程作了交待。

编辑:黄昕彤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