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报评论 | 纠正愈演愈烈的“厌童”风

□ 朱浩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尊严,尊重儿童未成熟的状态。然而在素质高文明强的当下,一种“厌童”情绪却悄然滋生在年轻人身上,并疯狂蔓延。

这个暑假,高铁上因儿童哭闹引发家长与年轻乘客冲突事件持续霸屏网络热搜,暑期将尽,热度仍不减。8月20日,网上再次出现类似事件,评论区也是两极分化,有网友抨击现在的家长毫无素质,没有管教好孩子,提出孩子哭闹要严管,部分网友甚至对孩子恶语相向;也有网友表示对一两岁的孩子不应太过苛刻,呼吁社会对孩子多一些包容。

现实很骨感,除了高铁,北京、深圳、云南等地诸多商家已悄然制定了特殊进店规定:明确表示拒绝12岁以下儿童入内,更有甚者,公然在店门口写着“店主厌童”。


资料图 新华社图片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儿童都有着这个年纪特有的天真无邪和活泼可爱,我们本应对儿童多一些耐心、倾听和理解。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下,不少人遵从“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处事原则,打着“公德”“规范”的旗号,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儿童。

“尊老爱幼”的朴素道德观从未缺席过我们的成长,它是社会和谐文明的支柱。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但几千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的尊老爱幼美德不能丢。我们要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地巩固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让尊老爱幼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对于合理的批评和建议,家长们应认真倾听,加强孩子的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面对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公共秩序等复杂因素,我们也要充分尊重各个群体的不同诉求。加大对社会公共建设的投入力度,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儿童区域”,给儿童打造安心玩耍的空间;在火车上设置“儿童车厢”和儿童活动设施等,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减少儿童吵闹给周围人带来的不适。

面对无良自媒体炮制的“厌童症”这一话语陷阱,我们要善于识别它的“别有用心”。要正视和尊重每一个社会群体存在的正当需求,少一些偏激,多一些包容。同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关部门亟须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无良自媒体,还行业生态一片清朗,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政策和环境,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