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盐韵千年彰显“盛世文景”,生态湿地锻造“国际名片”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风范的展示、风韵的表达、风貌的象征。盐城因盐而兴、因盐得名,3000年前,沿海先民在这里煮海晒盐,造就了“烟火八百里,灶煎满天星”的盛景,刻画下盐的风骨、盐的品质。

这里有着通江、达海、济淮的独特地理位置,坐拥千里海疆以及长江、黄河共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海域,依托千年盐渎的传统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湿地文化,秉承“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胸襟格局,依靠盐阜儿女的辛劳和智慧,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华章。

突出“融合”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

方寸之间,文化彰显。近年来,盐城市聚焦打造21家重点景区、21个特色文化街区、36家文博场馆、56个小剧场和3000多家阅读新空间等“五大文化消费空间”,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珠溪古镇、KK-PARK国际街区、市美术馆、1956星剧场等一批坐落在“一廊一带”的新老文化地标,让人们在游览时充分感受盐城深厚历史文化的魅力。

历史与现代融合。一街一巷承载历史,一河一水写满故事。盐阜大地,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一批近悦远来的文化项目正成为盐城闪亮的“文化标识”。“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建军路承载着几代盐城人的美好回忆。亭湖区遵循保护现有资源的理念,对街区持续“有机更新”、拓展“微空间”。如今,竹林大饭店、1956星剧场、市博物馆等新旧业态叠加,文商旅融合辐射效应明显。盐城“母亲河”——串场河畔,点缀着历史与现代的地标。从东台西溪、安丰古镇到珠溪古镇、海盐博物馆,再到盐镇水街、阜宁庙湾古城,新老文化地标正成为串场河畔最亮丽的风景。

本土与国际融合。深入挖掘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特质,积极推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彰显21个特色文化街区“个性”,打造一批国际范的街区。比如,KK-PARK国际街区围绕中韩文化主题,将盐城文化、韩国元素、特色项目有机结合,采用开放式运营模式,打造1.1万平方米的宜业、宜商、宜乐、宜游城市商业新空间。射阳趣伏里街区,依托“安徒生童话”IP主题,以时尚餐饮、亲子娱乐、精品零售等业态为核心,创新“主题乐园+特色商业”模式,以全新复合业态带来新式消费体验。

艺术与商业融合。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上不断进行深度挖掘与尝试,以“艺术”营造多元空间场景,让“艺术”走进生活。创新开展小剧场主题展演活动,引进国内优秀演艺项目,并作为常态化的活动品牌精心打造。

D·A艺术街区举办“盐风海韵”2022小剧场艺术季、2023小剧场新春秀,全市23个小剧场累计推出150场高水平演出,涵盖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淮剧、杂技剧等,进一步丰富了盐城演艺市场的艺术类型,掀起文化消费新热潮。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不吝好评的盐城观众,切实感受到丰富文化生活带来的满足。魔幻情景剧《伟大的作品》文化与文明融合。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动文化与文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模式”,全市26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特色文化街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因地制宜,联合各方资源广泛开展草坪音乐节、社区超级联赛、夜生活节、“夏季村晚”“阅享新空间 夜读沐书香”等一系列高品位、高质量的夜间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群众“清凉”一“夏”,持续点亮夏夜群众幸福之光。

自然与人文融合。以打造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为载体,坚持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传承,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篇章。比如,黄海森林公园依靠1.6万亩林业资源,由“卖树”这一锤子买卖向“卖生态、卖风景”的新发展理念转变,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推进生态资源与特色文化、亲子旅游、休闲康养相结合,组织开展“森林生活节”“森林瑜伽节”“奇遇亲子节”等系列活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会客厅”,融“海、林、鸟、河、滩”于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黄海森林公园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突出“创新”探索文化创意新模式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探索历史文化挖掘、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新型传播等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努力提供体系化、多样化和优质化的文化服务。

承载空间创新。推进文化承载空间的再造利用,是文化空间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集合的重要手段。盐城市坚持“新旧共生”原则,通过空间改造利用,将旧空间转化为新地标,实现跨时代文化交流碰撞。

比如,乐库1968文创园,将盐城老肉联厂历史建筑改造升级为文创园,在保留冷库、水塔、走廊等工业遗存的同时,以“小体量”作出“最大化”的商业运营布局,将历史与现代、生活与潮流、文化与体育、娱乐与艺术、品质与体验融合。

盐城民俗博物馆以浓缩版的盐城老城为载体,展示着极具本土特色的市井人文。公交站、小人书摊、钟表房、轮船码头、老邮局等,再现属于过去的那些时光记忆。

还有亭湖老八中变身为文创园、西溪古镇变身为旅游胜地、建湖沙庄变身为淮剧小镇等等,文化承载空间正在盐城实现“华丽转身”。

通过“何以盐城”,加大对文明探源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打造盐城文脉展厅,汇集《盐城地标丛书》《一场风花雪月的盐城》《勺子飞来了》等多种类型书籍百余种千余册,内容都与盐城相关,让人们在文字中加深了对盐城的认识和理解。

传承平台创新。更好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平台的打造是“源头活水”。在盐城,这样的传承平台正在不断推陈出新。

在这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基因,出版《江苏地方文化史·盐城卷》等3部著作,共建大运河盐运文化中心,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在这里,非遗学院围绕瓷刻、发绣、雕刻等非遗项目,为创新非遗人才培养、实现非遗进校园、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提供新模式;

在这里,紫金文创研究院盐城分院依托南艺优质资源,在提升文创设计水平、强化产业发展研究方面不断突破;

在这里,还有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等,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质文化。

九龙口“淮剧小镇”作为淮剧文化活化传承的示范样本,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淮剧等系列非遗的丰富内涵。《非遗里的中国》在此拍摄,播放当天仅“淮剧”一词搜索量就达300多万次,实现原地的“C位”出道。

文创产品创新。红色铁军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白色海盐文化、绿色湿地文化组成的“四色文化”,代表着盐城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凝结着盐城精神特质。全市文创产品植根于“红、蓝、白、绿”的“四色文化”,在体现地域特色、打造城市品牌上不断推陈出新。

在红色上,突出传承并弘扬新四军“铁军文化”,开发“铁军潮”“东进”系列红色文创,放大盐城红色资源品牌效应。在蓝色上,突出展现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面貌,运用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元素,开发“风生水起”等系列文创,在大写意的设计中,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展现盐城新兴产业的发展活力。

在白色上,突出“盐”文化主题,围绕海盐这一特殊材质,开发出品盐雕、“盐城盐”系列等地域特色文创。

在绿色上,突出生态湿地之美,以黄海湿地珍稀动物等为IP,设计开发“吉祥三宝”“潮汐树”等系列文创产品。同时,打造“礼遇盐城”文创旗舰店,用好“燕舞商城”网上文创店,以“线上+线下”方式叫响盐城文创品牌。

表达形式创新。注重活态传承。在盐城,从线下“淮剧小镇”到线上“中华淮剧”,从东台发绣的“穿针引线”到数字化活态传承的“宋画复活”,从市博物馆NPC探秘游、“夜韵盐博”到市美术馆的《伟大的作品》魔幻情景剧、跨媒体艺术展,再到海盐博物馆的地域文明探源研学游,文化主体表达的方式不断被创新激活。

“一河、二堤、三相”(分别是:串场河,范公堤、宋公堤,吕夷简、晏殊、范仲淹)等传统文化,通过多元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独特魅力、时代风采。文化品牌持续放大,围绕历史文化名人范仲淹,打造情景剧《范仲淹》、大型淮剧《范公堤》、历史小说《范仲淹》、以范仲淹命名的学校等等,无一不是文化的活态传承。

注重现代表达。推动各类文艺形式的跨界融合,以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认同感。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陈澄,在“B站”上翻唱了淮剧版《神女劈观》,成为互联网上一部“现象级”作品。她的“淮剧陈澄”抖音号粉丝数已近18万人。

注重风格混搭。将杂技与淮剧两个国家非遗项目的精髓紧密套搭融合,创作杂技诗剧《四季江淮》、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等视觉冲击强烈的作品,《万疆》《声声慢》等以淮剧与国风歌曲有机结合呈现,更是吸粉无数。

突出“聚力”领跑文化产业新赛道

盐城市围绕文化产业“六个一”重点内容,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跃升文化产业总体量级,提高文化产业消费能级,打造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2年度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8.98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长率排名全省第一。全省民营文化企业三十强、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实现新突破。

聚力打造演艺文化产业。近年来,盐城在传统艺术生产不断出新出彩的同时,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断打造“演艺+”品牌,拓展多种艺术表达,将文化融于旅游产业,将演艺融于日常生活,持续塑造“有戏盐城”文化标识,并向“演艺盐城”升级转型的发展格局,描绘出一幅“诗与远方走在一起”的“演艺盐城”新图景。

荷兰花海戏剧幻城打造“主题演出+旅游景区”“驻场演出+小剧场”“街头演出+文化街区”“氛围演出+文博场馆”等一批新型演艺空间,推出以荷兰花海《只有爱》、西溪《天仙缘》、九龙口《九龙聚喜》、大洋湾《盐渎往事》、珠溪古镇《相约伍佑》、盐镇水街《串场夜画》等为代表的新型演艺作品,将文艺有机融入城市肌理和文旅场景。

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聚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集聚网易、华为、人民百业等30多个重点数字文化产业项目。依托大数据产业园、西伏河科创走廊等载体,扩大5G、大数据、云计算、VR、AR在全产业体系链的应用,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展示、动漫游戏等业态。

实施“20000+”文物藏品数字智能应用与展示工程。加强对淮剧资源的线上数字化整理保存和线下实景展示,上线“中华淮剧App”、中华淮剧官网,打造全网首个以“淮剧”命名的戏曲官方账号,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全网曝光量突破1.1亿。4D动画短片《不是菜鸟的盐小勺》荣获第12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金莲花”最佳动画片奖,并新建4D影院对外展播。霆善4K纳米悬浮光显屏、“气味王国”嗅觉数字化等科技领跑行业前沿。

聚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用好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金名片”,依托世界级滨海湿地旅游廊道,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用好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将对应文艺作品、文化符号和价值标志植入景区,让游客了解盐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动故事。

黄海森林公园获得全国首张零碳旅游景区认证。大纵湖景区作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生态旅游”主题为核心,打造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湿地旅游度假区,将生态做成高附加值的产业。以极危候鸟勺嘴鹬为原型的卡通形象“盐小勺”,已成为盐城家喻户晓的文化IP,以此为主题孵化的40多个系列文创产品、2家盐小勺咖啡馆、盐小勺4D影院等文化消费新场景,已经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网红新热点。

盐渎传千载,城拓沐海风。1.7万平方公里的盐阜大地,镌刻着悠久的文化,流淌着多彩的文脉,文化璀璨,人与自然共生共融,“四色文化”交相辉映。凭海御风的盐城,必将高扬守正创新之帆、铆足拼搏实干之劲、笃定争先进位之志,在文化建设上探索新路径、创造新成果、塑造新标识,让中国式现代化在盐城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来源:盐城新闻网

编辑:万嘉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