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木兰:用镇江话讲故事

今日镇江讯 (全媒体记者 竺捷)一个人的说话习惯是无意中形成的,当它呈现出一定地域性和经典性,再加上运气足够好的话才能成为方言发音人。本期介绍一位这样的“天选之子”,她今年80岁,名叫盛木兰。

这个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霸气,据说她出生时,正好老爸从无锡带回一件花木兰泥塑,于是有此芳名。盛木兰1995年退休,不过当时没有完全歇下来,仍在给人帮忙。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斜桥街一家饭店找人办事,看到一帮老头老太在唱京剧,在大家的鼓励下亮了一下嗓子,票友们都说感觉不错,这给了盛木兰很大信心,便加入了团队,余暇时经常跟他们一起到河滨公园活动,2005年还组建了木兰京剧票社。

盛木兰唱的是老旦和老生:前者多为陪衬,如《甘露寺》里的吴国太;后者属于反串,如《文昭关》中的伍子胥。她参加过江苏省京剧票友大奖赛,得了三等奖,当时一上台,评委老师就知道她是反串。后来,盛木兰还上过央视戏曲频道,那时《过把瘾》栏目组搞“乾旦坤生群英汇”选拔,她寄去光盘,最后成功入选。那次北京之行,让她结识了不少京剧名票,对其唱功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盛木兰清唱京剧

讲到这里,似乎只是票友成长经历,但重头戏马上到了:2010年10月本报刊登了一则“海选”镇江方言发音人的启事。盛木兰抱着参与的态度去了,那天蛮搞笑,她与许金龙正好坐一块,两人并不认识,一问才知道都是“下河头”的,并且楼幢还靠着,彼此聊得很投入。等到一起面试的人快走光了,他俩才进去,不过后来竟双双成为老年女子、老年男子发音人,盛木兰还技高一筹,当天就被评委一锤敲定。

那次征召方言发音人的条件不算苛刻:镇江城区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能说地道的镇江方言。但具体到个人头上,谁的镇江话讲得最“土”、最“地道”、最“标准”?却是见仁见智的难题,考题似乎又甩给了评委和专家们。现在想来,盛木兰的“原生态”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自身条件过硬,至今她嘴里的32颗牙一颗未动过手;其二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她不需要靠“耍嘴皮子”吃饭,因此没有被周遭冗余的方言信息干扰,依旧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品质。

2011年1月,盛木兰接到通知参加方言采集,然而过程颇为坎坷:一开始找的是大市口一家快捷酒店,录制时发现街面太吵,各种嘈杂声音全飘了进来;第二次找到京口闸附近一座宾馆,结果发现日光灯管会发出滋滋的电流声;最后只得来到八公洞边上的招待所,果然此地远离尘嚣,如此才安稳下来。没想到后来又出意外,等工作人员回看数据时发现背景布上的汉字写反,只好现改,再重新录制,经过这么一折腾天都蒙蒙亮了,大家整整忙了一宿……

镇江方言学会成立于2017年,盛木兰被推举为会长,这又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们挖掘整理镇江方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她经常和同伴表演镇江方言脱口秀《夸夸镇江数第一》,并以“说唱镇江”的形式在西津渡都天剧场上演。同年12月,盛木兰受邀参加省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地珍珠》拍摄,饰演教赛珍珠讲方言的老住户,受到摄制组一致好评。2018年,她又受百度网邀请,带领大家采集镇江方言,这次采集并不限于城区,还请来了东乡、南乡的朋友助阵。

当然,盛木兰对戏曲的钻研远没有结束,去年下半年,她学起了扬剧。如果说成为京剧名票仅仅是起步和热身,那么方言则是她成长的第二阶梯,这两者都带有随机和偶然的成分;但当下转入扬剧的学习,或许是一种必然,因为镇江方言与扬剧有着天然的“血脉”亲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能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用镇江话讲故事:无论是盛木兰参加中国江苏网方言夸家乡的活动,获得全省第一;还是她近年来频繁接受省市媒体采访,阐述年俗意味或风土人情;抑或其为社区、街道编创表演快板书,反映身边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些都表达了一位老镇江对故土的乡梓情怀和浓浓爱意。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