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又到开学季

□ 蒋建国

又到开学季,学校响起了久违的铃声,一句句热情的“老师好”“同学好”,同学们背上书包,开启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校园里洋溢着同学们青春的气息。

每当开学季,总会思绪万千,回想起50多年前的开学季。我生在农村,那个年代农村没有幼儿园,一群孩子在田埂上摸爬滚打,在河湖里游泳摸鱼,在空地上游戏玩耍,直到1972年春季,9岁那年才上小学。那时经济条件艰苦,但小孩都很独立,都是自己去学校报到、上学,没有家长接送。

我家在滆湖边的一个村,有300多户人家,孟津河穿村而过,把整个村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我家在河东,村里的学校在河西,村两头有两座桥,当时村里没有大路,更没有水泥路、柏油路,只有两岸边石砌的小路。我每天便是沿着河边的石板路去河西的学校上学,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上初中、高中那几年,放学回家不仅要帮着做家务,还要下地干农活。

考上扬州师范学院后,自己拿着录取通知书到乡派出所办了户口迁移证,到乡粮管所办了粮油迁移证,独自一人去报到了。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箱子,一头挑着被子,从集镇上汽车一路颠簸到常州,然后排队买票后挤上绿皮火车到镇江,再从镇江火车站挤公交到轮渡码头,坐轮渡过长江到扬州,到了扬州汽车站,就有学校老师学生接站了。虽然折腾了近一天才到学校,但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轮渡船,第一次看到长江,第一次看到常州、镇江、扬州三座“大城市”,一路上始终非常兴奋。好在那个年代,口袋里没什么贵重物品,没什么好担心的。幸运的是那天在常州火车站,正好遇到了考上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她哥哥送她,一路相伴,也就有了照应。

那个年代,学费是便宜的,记得小学是3元,中学是5元。上大学那年,家里卖了稻谷和池塘里的鱼,凑了30元,那可是一个学期的全部费用。

一个黄书包,从小学一直背到大学,那个年代的书包很轻,里面就是几本课本和作业本。

1986年到1992年,在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当老师兼班主任的那几年,每到开学季,都是最忙碌的,迎接着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

后来,女儿上学了,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开着汽车接送女儿上学、放学的情景始终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又到开学季,微信朋友圈许多父母都在由衷的感叹:“神兽归笼”了,“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开学季是最热闹的,学校路边停满了送孩子的车辆,幼儿园校门口站满了眼巴巴望着孩子进校门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怕孩子不适应、受委屈,扒在围墙栏杆上张望,久久不愿离开;小学门口,一个个家长帮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中学门口,接送的家长大多是坐在车里,或远远的看着等着。

微信朋友圈是一张张喜迎开学的图片,展现着新学期开学的热闹场景。

王呈 摄

现在,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戏称“卫星发射”,大部分家庭都很隆重,又是置办电脑、手机等装备,又是安排旅游,又是操办升学宴……报到那天,更是祖孙三代,全家出动。我连襟家的外孙女今年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8月26日,全家提前一周就出发了,孩子父母及奶奶一起护航孩子到大连,提前熟悉城市环境,顺带旅游。

无论时代怎么变,学习是学生永恒的主题,只有学好知识,练好本领,才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报效社会。

启航新学期,扬帆向未来!愿莘莘学子在追梦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