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情影像志 · 乡土江苏:姚桥,水乡古意浓

江苏省情影像志

为进一步丰富地方志记录历史的形态,更好地传承文脉,留住乡愁,讲好江苏故事,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托镇、村地方志书,实施《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制作计划。第一批推出60集乡土江苏系列,每集5分钟,围绕历史文化名镇(村)、经济强镇(村)、红色名镇(村)和生态名镇(村)四个主题,通过拍摄镇、村影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招商引资,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地情文化的需求。

姚桥,最浪漫的江南古镇

镇江自古便是“江河交汇处”,千百年来都是关系经济繁荣、南北畅通的重要节点,当万古奔腾的长江与千年长流的运河风云际会,总要碰撞出沃野千里、醉人水乡、诗意文化,古镇姚桥便是这“江河交汇处”的文脉腹地、最美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却殊不知江南的神韵在一个“水”字。水,恬静、包容、谦和,滋养万物、生发美景、孕育智慧。姚桥便像一位俏丽清新的姑娘,撷取了水的无限美好。她背枕长江,东与扬中隔江相望,南至太平河与丹阳接壤,西与丁岗相连,据考证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

姚桥镇域内水路纵横,22公里的长江岸线环抱着小桥流水人家,碧瓦砖墙依水而立,青石板小巷曲折蜿蜒。穿街而过的太平河、捆山河、沙腰河等水道构成了姚桥灵动的脉搏,滋养着“流金淌银”的万顷良田,蕴含着最精致的江南风景。

“智者乐水”,水在智者眼中,是汩汩灵动,溢溢才情。宋代思想家朱熹的后人也许是属意姚桥的水韵风采,选择聚居在此形成古村。传说乾隆帝取意“文公后裔居也,儒人之故里也”,古村自此命名“儒里”。

儒里古村不仅是朱子后裔在江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还坐落着“江南第一古祠”——朱氏宗祠,镌刻在板壁上的朱子家训和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石刻,既维系着家乡与宗族的荣耀,也是历史的脚印与文化的胎记。从这里再出发,迁往大江南北的朱氏子孙不下千人。

朱氏子弟人才辈出,不仅中举为官者多,而且善食知味、热爱生活者亦甚众。这里的饮食文化蜚声全国,“东乡羊肉烹制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氤氲水汽中饱食一顿羊肉汤蘸京江饣齐,真乃人间至味。

素有“江南第一古村”之美誉的华山村,村头那棵经历了1500年风雨岁月的老银杏树冠盖如巨伞,枝干上系满了祈求姻缘福气的红绳,就这样日夜俯瞰守护着姚桥子民,望其成长,盼其平安。

“似水柔情,如花美眷,千秋佳话人争羡”,水乡风光必然孕育似水柔情。“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首哀婉动人的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已传唱千年,相传是《梁祝》这一爱情悲歌的雏形。更有吹响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泥叫叫”泥哨。当年那个痴情的书生,想必就是在华山村千年龙脊古街的悠扬哨声中邂逅了美丽的意中人。

正是江南好风景,愿于姚桥再逢君。如水的美景,似水的柔情,还有流淌的记忆,都将成为人们在这座古朴与浪漫并蓄的江南小镇里相遇的底色。


作者:戴薛甜

戴薛甜,女,汉族,1997年4月生,江苏镇江人,2022年11月参加工作,201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毕业,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学位,镇江新区姚桥镇仲宝村党总支副书记,镇江市姚桥镇党政办公室科员,江苏省委选调生。

来源:方志江苏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