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天”到“8小时” 一场忆苦思甜的“接龙”,折射日新月异巨变

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张翼  通讯员  吴奕  单毅君)又是一年高校迎新季,在这场被称为“新学期春运”的出行旺季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奔赴各自的高校;看着纷至沓来的新生,江苏大学数科院退休教师王文初感触良多,将日历“翻回”六十年前,他回忆1963年奔赴北京师范大学报到时的曲折过程,前后共花了15天时间;再看如今高铁成网、动车飞驰、飞机起降的景象,王老师感慨万千。

图为王文初老师当年在母校前的留影

王老师的回忆感言在江大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不少人纷纷留言回忆当年自己到学校报到时的通行不便。

随着这场忆苦思甜的“接龙”内容不断更新,几十年来国家在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巨变,也在这场讨论中清晰可见……

从摇橹木船、渡轮再到汽车、火车……

1963年的报到,用了整整15天时间

“我是北师大1963级本科新生,当时学校要求新生于8月27、28日报到。1963年8月20日,我从老家乘公交车到上海站售票处,买到了25日开往北京的列车票。22日,我坐上家乡的摇橹木船,于次日早晨到达上海南码头。“王老师回忆说,“当时是第一次乘坐火车,我拎着一个旅行包和一条草席早早进站,找到车厢并按座位号坐下,列车于26日早晨到达南京站,需要渡过长江。”

“当时,光是渡长江就大约耗费了2个小时,船到码头后,拴好缆绳,再分3组将列车车厢拖上岸,最后送到浦口车站。路上,突然接到列车广播通知,受洪水影响,列车到济南站后不再往前行驶,而要原路返回上海。经过商议,在同行几位老师的帮助下,当晚9点左右,我们住进了山东省交通厅大礼堂,晚上分组睡在长条椅子上,和衣而眠。”王老师告诉记者,“4天后,我们收到老师的通知,于当晚乘坐浦口到烟台的普通旅客列车。”

到达烟台后,王老师和几位同行的新生又登上了轮船,经过大约22小时的航行,抵达塘沽新港。9月4日,王老师在塘沽火车站乘坐列车,经停天津站后,终于在当晚到达北京站。

8月20日从老家出发,一直到9月5日完成新生报到手续,交通工具也从摇橹木船、渡轮再到汽车、火车,王老师这次报到,前后共用了15天时间。

老教师的回忆引发大批网友共鸣

一场忆苦思甜的“接龙”展开

王老师的回忆文章,立即引发了很多校友的共鸣,大家纷纷回忆当年自己报到时的交通不便。

网友“镇江高翔”留言说,“1978年,我的老家在淮阴,当年到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报到,当天早上6点半左右,请两位亲友用两辆自行车送我去汽车站,一辆载行李,一辆载人。汽车的时速差不多只有30公里,然后到了码头再转渡轮。一路辗转,当我肩背行李从码头走来时,看到学校来接新生的老师和同学,感觉特别亲切。然后上了一辆接新生的跃进卡车,等抵达学校食堂时,天已经黑了。”

网友“李涛”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慨,“1995年,我考上了江苏理工大学(现江苏大学),准备前往学校报到。首先,要步行8公里,乘坐1小时的小巴车到县城,再转公交到长途汽车站,坐一夜大巴车到成都火车站,然后再乘坐72个小时火车,才能抵达镇江。为了确保安全,父亲决定送我去学校。三天两夜的硬座火车上,那段经历至今难忘。在当时,从四川到江苏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母亲舍不得我,在家哭了好几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15天”到“8小时”

日新月异的巨变已清晰可见

时光荏苒。当年只身前往北京报到的年轻小伙子王文初,如今已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岁月带来的不仅是年华的老去,还有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交通和城市。

作为江大2023级的本科新生,丽热阿·赛力克来自新疆塔城地区,今年从家乡来到相隔4264公里的大学报到,选择坐飞机出行,前后仅仅用了8个小时。

同样是大一新生,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陈宝研,家乡与江大相隔1726公里,选择坐火车出行,前后不到24小时;来自黑龙江省嫩江市的历炳辰,家乡与江大相隔2525公里,由父母驾车送到学校,路途花费时间不到26小时。

各类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让“日行千里”早已成为现实;曾经的“15天”如今已成了“8小时”,每年前往各所高校报到的新生,也在快速顺利的路途中,感受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是交通,城市日益发达、各类公共设施日益完善,都是日新月异变化中的一部分。

越来越好——这是网友们对于“15天”到“8小时”最大的感慨。网友“多多”留言表示:“感动,珍惜现在美好生活,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网友“hihihahaha”表示,“泪目,那个年代太不容易了,更加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