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喜看江苏“四块田”的精彩蝶变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带你走进广袤乡村 ——

喜看“四块田”的精彩蝶变

人间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丰收。盐城东台的盐碱地变成“新油田”,南京六合的梯田升级为高标田,兴化垛田给万顷碧波披上绚丽“秋装”,南通聚焦“稳粮、扩豆、增油”开展高产竞赛……9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鱼米之乡江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海边盐碱地,变身“新油田”

图为蔚蓝海边,即将成熟的水稻定调了滩涂的基本色。 单中华 摄

站在东台条子泥条北垦区,海风吹拂稻浪,大片微黄的水稻稻穗饱满,进入了成熟的时节。抬眼望去,不远处便是黄海,海边风车林立,海鸟不时飞过头顶,这是一块新围垦的盐碱地。

“再过一个月,就能开镰了。”9月16日,站在田埂上,67岁的茆训东兴奋地在空中比划出一个大圆圈,眼神中充满期待,“这2800亩水稻,长势比去年好得多,去年亩产800斤,今年笃定过千斤,高产田有望超过1600斤,再创新纪录。”

脚下这块田2018年开垦,2019年被搁置下来,一停就是3年。“盐碱地改良需要持续治理,如果停下来,改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会导致地块回旱后又严重返盐。”在茆训东看来,去年是这片盐碱地真正意义上改良的第一年,“刚接手时,这里遍地盐蒿。”尽管当时还是4‰以上的重度盐碱地,但去年种植的水稻仍然达到亩产800斤,这样的收获令人欣喜。

作为盐城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盐城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茆训东一辈子从事农业工作,长期关注并参与盐碱地改良,即便是退休后本该享受清闲的年纪,他仍旧一头扎进盐霜皑皑的滩涂,积极实施废弃盐田快速高效改良技术与模式创新。这些年,他带领技术团队一路突围,在射阳、东台等地沿海滩涂上,不断创造出废弃盐田和盐碱地头年千斤稻、吨粮田等新纪录。昔日的盐碱地,如今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与以往稻麦轮作不同,眼前的这片稻田前茬种植的是油菜,也正是今春的油菜,创造出了全国高产新纪录。“夺取全国盐碱地油菜高产田最高产量”,这句话被写进了盐城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报告中。

油菜是耐盐碱作物,属十字花科,有杂交优势,根系发达,而且它宽大肥厚的菜叶能迅速覆盖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降低盐碱度。上一茬种油菜的地,下一茬水稻亩产能提高50斤。今年6月,在这片盐碱地上,“榔油1001”油菜品种实测亩产283.99公斤,较全国平均亩产高出一倍有余。

“多种油菜,对于把江苏沿海的盐碱地建设成‘新油田’,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更有国家安全保供上的重大意义。”茆训东说。油菜是我国比粮食更为紧缺的战略性农产品,所以盐碱地不仅要变成“大粮仓”,还要变成“新油田”,其战略意义更为重要。

如何快速脱盐是新垦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为此技术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试验,终于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经过10年探索,脱盐技术相对成熟,从3年脱盐到当年脱盐,再到百日脱盐、一个月脱盐,现在仅用3天脱盐。”茆训东说。为改良地块,他们想到混播绿肥,在盐碱地种上野麻菜、黑麦草、苕子和油菜,每亩绿肥产量超1.2万斤,对加速盐碱地培肥改土功不可没。

垛田水上“漂”,开满幸福花

金秋时节,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的垛田上,龙香芋、香葱等农产品陆续进入收获期,远远望去,满眼的绿色将一块块垛田装点得分外美丽。 周社根 摄

初秋的清晨,天还没有亮透,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村民张年才就乘坐电动小船,来到自家垛田边,将一根柄长约两米的戽水瓢伸到河中舀满了水,扬起手臂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水便均匀泼洒在龙香芋上。

兴化龙香芋生长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上。垛田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尤其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因蔬菜品种全、产量高,垛田又有“蔬菜之乡”的美称。“过了中秋节,龙香芋就可以收了。目前市场上龙香芋的收购价比往年都高,一斤能卖到3块5毛钱左右。”张年才坐船驶过一块块垛田,看着枝叶舒展、长至一人高的龙香芋,讲述着丰收的好消息。

“每亩垛田每年可生长三茬蔬菜,兴化垛田蔬菜年总产量约50万吨,总产值超12亿元。”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姚志刚介绍,香葱等鲜活蔬菜的脱水加工已派生出61家企业,带动2.6万人就业,年销售额42亿元。

“漂浮”在水面上的垛田,如海面上的一座座岛屿……借助垛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特质,兴化市千垛镇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农业”,使其成为独具魅力、极富潜力的旅游观光景区。秋到垛田,垛上菊花竞相开放,同样美不胜收,各色各样的菊花给万顷碧波披上一件色彩绚丽的“秋装”。

十条木船、一个停车场、一个卖票的小棚子……2009年4月,首届菜花节举办。“至此,油菜花从普通垛田农作物被挖掘出了观赏价值。第一届菜花节也就两三个人组织。”兴化市文体广旅局二级主任科员从安祥回忆道,如今,已经连续举办15届的兴化千垛菜花旅游节,活动内容从赏花踏青、休闲观光,延伸到民俗展示、文化体验等领域。

“油菜花的花期一般只有20多天,为了延伸垛田旅游时长,我们选育了早熟、中熟、晚熟3个品种的油菜花,目前花期已变为3月到4月下旬,多出来的10多天旅游时长增收600万元。”千垛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晏中和介绍,从2010年开始,景区开始探索“两季观赏”,2014年选定菊花作为秋季观赏植物,举办了秋季品蟹赏菊旅游节。围绕菊花种植品种,景区连续多年尝试,打造出“五彩垛田”。

种一片风景、富一方农民。每到观赏季,千垛镇东旺村村民魏增寿就会戴着草帽、划着小船,穿梭在千垛景区的花海中。“家里种了5亩油菜和芋头。2017年起又流转了10亩地种植油菜和菊花,每年每亩地有800元种植补助费。旅游旺季,我们还能去景区做船工、当保洁员。加上油菜籽和芋头收入,我们年收入有5万多元。”魏增寿说。

走进东旺村,小桥流水连接着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小楼,不少楼前挂着农家乐、饭店的招牌。东旺村工作人员黄亚婧告诉记者,除了在景区工作的500多人之外,更多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带货土特产、文创产品,从事运输和后勤保障。借助千垛菜花节的东风,近年来东旺村变化显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和美。

产量赛一赛,种粮干劲足

9月20日清晨6点多钟,如皋市民众家庭农场农场主沙书平骑着电瓶车,去往离家一公里的大豆田。每天早上到地里溜达一圈,是62岁的沙书平雷打不动的习惯,尤其是大豆即将迎来丰收,他更加不敢有半点马虎,“有的田块还有一周就要收了,慢的也在15天左右,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看叶片有没有虫孔、看田间有无积水……沿着大豆田埂走上一圈,老沙就“霸占”了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第一名。“总体长得不错,是个丰收年。”老沙介绍,今年除梅雨期间田里淹过一次外,气候条件总体对大豆生长发育有利,再加上农场从山东引进了蛋白丰、粒重高、不裂荚的新品种“郓豆一号”,“参赛田块亩产能达到270公斤至300公斤。”

老沙说的“参赛”,指的是今年南通聚焦“稳粮、扩豆、增油”三大任务,在全省率先开展的粮油高产竞赛。南通按照“稻—麦”“豆—油”两大板块,集成示范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机农艺农技融合、生态绿色环保协调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力争发掘出一批粮油种植能手和高产典型,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书本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这既是种植主体间博弈的赛场,也是技术人员亮出真本领的赛道。”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昌军说,竞赛通知一经公布,便引发各地踊跃报名,南通各县(市、区)也效仿开展县级粮油高产竞赛。经过各县(市、区)选拔,今年共有25个稻—麦方、12个豆—油方参加南通市级高产竞赛,面积达2.56万亩。

庄稼长得好,田管是关键。为全程指导好种植主体,南通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派遣技术精干的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包含作栽、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各个“兵种”专业人员。“三分种、七分管。”如皋市作栽站副站长陈小晖每周坚持到田间地头查苗情、提建议,现场答疑解惑,全力为粮油高产竞赛保驾护航。

粮油高产竞赛,说到底还得以实实在在的产量来说话。6月份,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如皋润杰家庭农场种植的小麦高产竞赛示范方进行了实产验收,最终测得亩产达636.5公斤,刷新了如皋小麦高产历史纪录。

“很有成就感,干劲也更足了。”润杰家庭农场农场主秦兴华认为,参与粮油高产竞赛,激发了大家抢农时、上标准、增效益的工作干劲。眼下,润杰家庭农场1170亩水稻已进入灌浆结实期,再有个把月就将进入收获期。坚持肥料运筹到位、水浆管理到位、病虫害防治到位,今年润杰家庭农场水稻高产竞赛方预计亩产达到800公斤左右。

陈昌军告诉记者,南通已把粮油高产竞赛作为粮食生产每年坚持的一大特色品牌,并启动了2024年度高产竞赛申报工作。与此同时,竞赛还专门设立种植主体高产奖,对技术服务团队通报表扬,每年授予科学种田流动奖杯3个。高产典型还将在每年一度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奖励。

坚持“高标准”,换得“吨粮田”

南京市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友正在查看水稻长势。 颜颖 摄

秋来山雨过,顿觉生微凉。9月19日,记者来到南京市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只见大片的稻田已由绿泛黄,嫩黄的稻穗结实饱满、轻轻垂下,秋风拂过,有隐隐的稻穗清香,加上不远处的民房,构成一幅静待丰收的乡村图景。

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友当天上午正带领工人在田间提前收割一块水稻,为最近的一场活动腾挪场地。“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现在承包3200亩土地,稻麦油轮作。这茬水稻在5月底6月初种下,早的9月底就能收割了。你看,这些穗子稍微拨一拨就掉下来,多喜人。”张立友告诉记者,今年小麦亩产约1000斤,水稻亩产1300—1400斤,“吨粮田”是稳稳的。

说到“吨粮田”,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刚承包时,大部分是梯田,高高低低不便耕作,周边水渠不畅,道路也是土路,灌溉和运输都不方便,小麦亩产仅有六七百斤。”张立友说,去年下半年启动高标田建设,政府出资平整田块、修建道路、畅通水渠。“高标田田块平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水稻灌溉,水能直接打到高处,农资运输也方便。虽然建好后只种了一季小麦,但成效明显,今年夏天收割的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000斤呢。”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合作社先后引进“南粳46”“宁香粳9号”等水稻高产优质品种,小麦种植采用“宁麦13”等新品种。种植过程中全面应用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和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标准化种植,形成优质粮食生产产业链。

收获了好粮食,合作社近几年还开展大米精深加工,形成全程机械化服务产业链。6台日烘干量90吨的粮食烘干机大大降低粮食发芽、霉变损失风险。在此基础上,一套日产50吨大米的加工流水线带动稻米销售,提升稻米附加值。“合作社还有插秧机、植保机等六七十台农机,覆盖耕作、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通过全程机械化每亩省工节本约220元。”张立友告诉记者,合作社注册“六竹”大米品牌,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六竹”品牌黄金胚芽精米、精品粳米、六合精品籼米等四大品种,销售到南京各大超市、政府机关及学校食堂,去年销量超400吨。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我省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支持无锡、南通等地开展整区域建设试点,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