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抚摸高桥老街

□孙建远

高桥老街曾经给我们高桥人留下繁华一时的印痕。它究竟是什么时候繁华起来的?现在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了。

斑驳的印象里,老街上有好多家店,小时候就有了。它们始终恍恍惚惚地在我的脑海中游曳,夏日的雨后,有那么几次,我站在高桥的老街上,远远地看到了远处圌山的一抹青黛;街道两旁那充满历史沧桑感的一排排带门板的低矮瓦房,那种水乡小镇里人们的纯朴、和谐,是我童年中对老街留下的最深记忆。

那是一条不长的街面,呈南北走向,从高桥“三家店”方向一路延伸到现在的高桥农行那个位置,又在原高桥影剧院处向北顺延到“小市口”处,多出了那么短短的一小段;不多的几条街巷,南北相通,东西相连,有的小巷仅一米宽,里面曲径通幽。街边多为老店铺,斑驳老旧的门窗,其间全是沙石路,不经意间刻画出老街的沧桑。据一些老人讲,以前的街道曾用青条石铺就,路边店的屋檐下,自然是人们避雨的好去处。

在我小时候,家住庄房队的姑妈三天两头带我去街上逛,买些小人书、玩具,也时常带我去街边的小吃店享用馄饨、京江  [齐]等美食。早晨的高桥街上很热闹,那些来自各个圩的卖菜、赶集的人,使原本不宽的街道更显拥挤,甚至连街边的小路也成了“街市”。勤劳的农人们把捕捞上来的新鲜水产或自留地里收获的瓜果蔬菜就地摆摊。临近中午,人流退去,忙碌的街面渐渐清静下来。到晚上,老街成了人们交流信息的好去处,大家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一些无赖小儿们也不甘示弱地过来凑热闹,在人群中不停地来回疯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街曾是高桥的商业文化中心。这里坐落着当年最繁华的高桥供销社,供应着全镇百姓的商业需求,紧邻其后的还有高桥政府、银行、邮局、物资站、商业公司、影剧院、派出所、医院等众多单位。在原高桥乡政府隔壁,有家不太大的“高桥饭店”,饭店里飘出的香味曾让我在梦中还垂涎三尺。离其不远处老张家的特色京江  [齐],其后人们现在仍然每天在售卖,那一口焦脆舒爽的味道依然能让人唇齿留香。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老街北端的文化重地——据说办学历史已经超过200年的原高桥中心小学,小学位于那条街道的中间地段,那所学校曾经见证了我的成长,记录着我一场极其重要的小升初毕业考试。

街道东侧是那条常年流水不断,为高桥大地的丰收立下汗马功劳的母亲河:高桥南北大河。它养育着高桥人民,为沿途的每家每户,特别是当年的高桥老浴室供应着源源不断的水源。在我的脑海里,南北大河的水一年四季长流,河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中游曳追逐,螺丝、河蚌等丰美的水产几可成堆。现在的南北大河依然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在静静的流淌中记录着历史的过往和变迁。

如今,我站在略显沧桑的高桥老街上,放眼凝望它那布满皱纹、苍老纵横的脸庞,抚摸着那一排排岁月下的墙壁,身同感受着它的历史。如今,老街依旧串起了一方百姓的市井生活,路上有行人、脚踏车、电动车、三轮车和轿车,路边的理发店、烧饼铺还在,它们世俗而热烈地继续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在风雨中默默接受着岁月的洗礼。它像一位满面皱纹的老人,静静地守候着未来,热情地迎接着每一个似曾相识的归乡游子,他们会在它的肌肤上留下久违而又熟悉的印记,然后再去寻找多年来的梦中记忆。

路过一个丁字路口,两位聊天的老太看到一位路人在久久徘徊,好似在苦苦寻找什么。一位老太热情地问:“你是住在哪块的?”我想,或许他童年时候来到老街曾经偶遇她们,那时,她们是卖给他酱油的服务员?或者是卖冰棍的大嫂……我曾不止一次步履蹒跚地漫步在这条略显寂寞的老街上,去寻觅、回味儿时的记忆。令人欣喜的是,现在高桥老街两侧更多的房屋,已逐步翻建起了一幢幢高楼,老街将换新颜,中午的阳光每每洒落一地,这份温暖最终回应在老街的柏油路面和斑驳墙壁上。

编辑:万嘉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