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杨继盛与焦山遗墨

□ 张峥嵘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圣贤义士,留下了不少千古流传的就义诗,这些诗既霸气又悲壮,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而号称“明朝第一谏臣”的硬汉杨继盛,其《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更是一派正气。

杨继盛碑刻墨宝《游焦山》一

杨继盛(1515-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出身贫寒,七岁丧母,因遭庶母妒,使之放牛。八岁那年,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小孩,拿着根木棍在地上写字。回家以后他对父亲说,“我想读书。”后妈听完就冲他吼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家里哪有钱给你读书呀?”连一向爱护他的哥哥也不屑一顾,“你才多大,读什么书?”小杨继盛没有丝毫退让,“我这么小,就能放牛,为什么不能念书?”

父亲听后,叹了一口气。第二天在他出门时喊住他,“我跟你妈商量了,只要你不影响放牛,你就可以去旁听。”从此,杨继盛开启了自己的“蹭课”生涯,因为没交学费,只能趴在窗户外面看着,忍受着那些有钱学生的白眼,然后把先生讲的课程记在心里。这样的日子他过了6年,最终才在父亲的坚持下,光明正大地进了私塾。杨继盛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用功念书,很顺利考上了秀才和举人。

在明朝中举以后,就可以申请进入国家补贴的国子监(相当于国办大学),在这里杨继盛又考中了进士。他被分配到了南京吏部,当了一个六品芝麻官。明朝的南京相当于养老院,那边官员已习惯“养老的节奏”。但杨继盛不一样,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这早已被他刻在了心里,所以注定其官场之路会不太平。不久之后的一件突发事情,改变了他的一生。

杨继盛碑刻墨宝《游焦山》二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部落数次兵犯明朝北部边境,负责镇守此地的是大将军仇鸾。这位老哥是严嵩的同党,虽是武将,军事能力却很堪忧,打仗基本都是靠谈判,让他捞钱可以,要镇守好边境就是勉为其难。仇鸾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水平,所以一拍脑袋想了一个好办法——开通马市。他觉得只要跟蒙古人好好做生意,俺答就不会过来抢,边境就不会有战乱,他镇守边境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俺答也是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对手是个“水货”,于是表面上答应了,私底下却以次充好,并借着马市大开的机会带领军队一阵哄抢。原因很简单,游戏规则由暴力竞争的胜利者说了算:钱我不想给,可是大明的财物我又想要,知道你打不过我,那我为什么不直接抢呢?仇鸾懵了,想谎报军情,但不知道被谁给捅到嘉靖那儿去了,得亏有严嵩罩着他,不然早就是打入死牢秋后问斩的下场了。

文武百官都知道仇鸾是个草包,但碍于严嵩没人敢说什么,可杨继盛偏不惯着他,上了一封奏书《请罢马市疏》专门弹劾仇鸾。因为有严嵩的照顾,最终仇鸾不仅平安无事,还向嘉靖告了一把杨继盛的黑状,把杨继盛贬到了甘肃临洮县当典史。杨在当地兴办学校教人读书识字,还让妻子教当地妇女纺织技术,让别人掌握一技之长,因此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被人称为“杨父”。

不到一年时间,仇鸾跟严嵩闹掰了,严嵩向嘉靖参了他一状,就把仇大将军送进了诏狱,然后向嘉靖提到了杨继盛,说此人可以重用,于是嘉靖下令杨继盛官复原职。可还没等到杨继盛走到南京,新的委任状再一次传来,他被调往京城担任兵部武选司一职(五品,兵部最肥的职位)。杨继盛知道这一切都是严嵩在背后帮忙,他应该对严嵩感恩戴德,因为在当时的官场,这几乎已经成了一条规定——帮你升官的人就是你的恩人。可杨继盛并不这么想,相反他接下来还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杨继盛像

在官场待了几年的杨继盛慢慢发现,当时朝局黑暗,民生凋敝,背后主要原因就是内阁首辅严嵩不作为。严嵩光想着捞钱,却不愿意做事,于是上行下效,导致一片混乱。了解这一切之后,杨继盛准备弹劾他的“恩人”,他提笔写下了这封流传千古的名疏: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看到杨继盛的上疏,嘉靖非常愤怒,因为严嵩虽然贪,但是捞的很多钱基本花在了嘉靖身上,骂严嵩就相当于在骂他。于是,嘉靖下令将杨继盛廷杖一百。

廷杖最初起源于东汉,在明朝被发扬光大,通俗点说就是用木板子打屁股。如果实心打,80廷杖足以将人打死,身子骨差一点的60廷杖就得去地下报到了。挨过100廷杖,还能不死的极为罕见,可见嘉靖确实被气得够呛。但杨继盛接下来做的事儿,才真正让他被世人称为明朝第一硬汉。

得知杨继盛要被打100廷杖,有一位同僚看不下去了,托人偷偷给杨继盛送了一副蛇胆,并叮嘱他在行刑之前以烈酒服之,如此可缓解疼痛。杨继盛听闻,说了一句话,“椒山自有胆,何须蚺蛇哉?”就问你一句,猛不猛?所有人都以为杨继盛必死无疑,因为自他之前没有人破过这个纪录,但行刑之后杨继盛居然活下来了,当然也只剩下了半条命。

杨继盛被重新拖回诏狱,正是在这个恐怖阴森的地方,他干出了一件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事情。因为屁股都被打烂了,杨继盛只能趴着睡觉,某天半夜他被疼醒了,借着微光,他查看了一下伤势,被打的地方早已恶化感染,腐肉如果不处理,情况会更糟。他决定给自己动手术,他喊来了看守,让其帮忙点一盏灯,然后摔碎了吃饭用的碗,拿着一块碎片,一点一点去刮腿上的腐肉。

一旁的看守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常年待在诏狱,他见惯了狠人,但他从来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有如此之勇气,更何况杨继盛只是一个读书人。腐肉很快被刮净,杨继盛开始用碎碗片,去截断附在骨头上的筋膜,此时看守的双腿已经开始在发抖了。就这样,杨继盛活了下来,老老实实在狱中待了三年。其间,严嵩费尽心机一直想处死他,但没有找到机会,因为嘉靖不同意。嘉靖只是不想管事,但不代表他傻。

严嵩也没办法,直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严嵩偷偷把杨继盛的名字放进了秋后问斩的名单里,嘉靖一疏忽,圈红了。1555年十月初一,杨继盛英勇就义,年仅40岁,“大明第一硬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临刑前,他留下了一句诗,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信念和勇气: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存世的墨宝很少,可是在镇江焦山碑林的仰止轩内,却陈列着他的《游焦山》七绝诗碑:“杨子怀人渡洋子,椒山无意合焦山。地灵人杰天然巧,瞬息神游万古间。”此碑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瞻仰,深深怀念忠勇廉直、不畏权势、冒死进谏的爱国忠贤杨继盛。

这首游焦山诗,是杨继盛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再次起用,十月二十二日到南京上任,十一月初因公去淮安,途经镇江与武进唐荆川同游焦山时所作。诗人此次来焦山,是途经顺道,并非专程作此游,故不可流连光景,只能在瞬间憧憬那留存千古的遗迹,显示诗人志在高远,不为物囿的执著追求精神。从全诗看,诗人的心情是愉快、昂扬、豪迈的,并充满了至大至刚的浩气。

此诗分刻二石,碑高37厘米,宽85厘米,为行书,笔力刚健,字势雄强,笔意奔放如其诗。后人为纪念这位忠贤,早在明末天启间,镇江知府王秉鉴就将焦山观音崖上的佳处亭改建为仰止轩,作为杨继盛的神祠。清代乾隆间,阮元又移建于海西庵内,并把家藏的杨继盛手书诗文稿《开煤山记》《谪所苦阴雨述怀寄继津兄》《哀商中丞相》《元旦有感寄风州》和临写《云麾将军碑》手卷一并送至焦山藏于仰止轩。轩后毁,现碑林内的仰止轩是1988年重建,只将这首《游焦山》七绝诗碑陈列于轩内,其他诗文稿和手卷藏镇江博物馆。

清代顺治皇帝给予了杨继盛非常高的评价:在明朝所有的谏臣,杨继盛可排第一。往后100多年,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他逐渐被人遗忘……历经磨难,矢志不移,是谓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谓勇气。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