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的生死时速——记者直击高温天里的120青春急救小组

今日镇江讯  一天24小时里,他们不是在急救现场,就是在赶赴现场途中,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他们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其特有的酸甜苦辣却常常不为人所知。高温天,记者走进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一支年轻的3人急救小组,真实记录他们的特殊工作状态,体验守护生命的“生死时速”。

48小时的连续奔波

电话里说是8点上班,可当记者7点45赶到急救中心时见到许强时,这位已经上了24小时班的急救男护士已经稳稳坐在救护车里待命了。

“我们是48小时班,昨晚出了7趟车,我让其他两人再休息休息。”团队中,1982年出生的许强年纪最大,身上有一种特有的沉稳。他一边清点整理车上的急救设备:随身携带的急救箱、监护仪、插管箱……一边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向记者介绍了整个急救小组的人员,以及急救工作的重点。

上午10点左右,室外气温迅速攀升到36℃。调度中心就发来指令,长江路附近一老太突突然眩晕晕倒。救护车一路疾驶赶赴现场。现场,一位75岁的老太太突然剧烈眩晕,呕吐不止。“我们的出车时间在五分钟之内。”

风驰电掣般,急救车就赶往地点。90后急救医生小张迅速做出判断和初步救治。由于老太太一动就呕吐不止,小组三人将160斤左右的老太太小心地移上软担架,再抬着软担架一步步地挪下老式狭小的5楼楼梯。才不到5分钟,三个年轻人已经浑身湿透,汗水与刺激的呕吐物味充满了楼道。记者了解到,由于工作所在的急救分站老式小区较多,老人占了近六成。没有电梯,光是抬设备到楼上就已经满头大汗,更别说负重再加上患者的重量。

一上午,眩晕呕吐的老太、脑出血的小伙子、突发癫痫小妹……急救小组马不停蹄。下午1点,早已经过了食堂饭点,抬担架三人已经饥肠辘辘,外卖盒饭刚刚吃到一半,指令又来了。“准时吃饭,永远是奢望。”

期望多一点理解

“每次出发,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及时赶到患者身边。”下午,指令再次到来,85后的司机顾昊跳进救护车的驾驶座,在安全的前提下,他都可以把车速开到极致。高超的车技,旺盛的体能和敬业精神,让他成为团队“时速”的保障。

在顾昊的大脑里,有一张“镇江地图”。收到病人的信息后,他根本没有时间也不需要用手机地图定位,仅凭借大脑搜索路线,便可迅速找到一条距离患者最近的路线。如果实在不行,小组成员也可以出谋划策。

但是在实际救护中,他们遇到最无奈的困惑就是——堵车。当天下午5点多钟,急救车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一小区两侧停满了私家车,通行十分困难。“这种情况老小区特别多,我们只好步行前往,救治时间大打折扣。”顾昊的无奈还有在路上,记者坐在副驾驶上,亲眼看到还是有为数不少的私家车对救护车视而不见,与救护车抢道。

“我们不在乎苦,需要的是理解。”这是许强说得最多的一句,患者的急切心态,无可厚非,但是救护车急救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一定要保持手机的畅通。我们会与患者家属确认具体地址,患者家属最好在小区门口等待,保证急救车用最少时间到达患者身边。”(全媒体记者  景泊)

编辑:缪小兵

(作者:景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