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将城区打造成Ⅱ型大城市!镇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

今日镇江讯  (方良龙 顾青雨)《镇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23年8月25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10月12日下午,我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镇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果并作详细解读。《规划》预测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为350万-360万(实际服务人口370万-39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81%-84%。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跃生介绍,《规划》是对全市行政区域开发保护作出的具体安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蓝图。《规划》批复后,对我市有着重要实践意义:实现了“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是唯一的法定空间规划;严格了底线管控,形成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了空间保障,为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有力的空间资源要素保障。

我市规划成果体现区域协同、融合发展,体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体现集约发展、效益优先和体现宜居宜业、韧性安全4方面特点亮点。

《总规》共14章198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

目标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明确了“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愿景,规划城市定位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港口、旅游和宜居城市”。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提出“融合兴市,乡村振兴,生态立市,文化塑城,产业强市,宜居城市”六大空间发展战略,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格局与区域协同。向外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宁杭生态经济带”“沪宁产业创新走廊”,共建“南京都市圈”“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加强跨界毗邻地区生态共保、文旅共促、平台共建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互通,协同强化长江大保护和太湖综合治理。


镇江与周边城市的毗邻地区


向内科学划定和落实“三条控制线”,确定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58.35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2.733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8.810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19倍。构筑“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的市域总体格局,着力提高中部城市协同发展区集聚度,推动镇江城区“双向”拓展,向西沿G312串联镇江高新区、宝下高片区,对接南京中心城区,向南推进镇江中心城区通过G312、S240南延、镇丹二通道等与丹阳城区紧密相连。

自然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市域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突出保护自然资源,聚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将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为8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处,加强水、林地、湿地、矿产等资源保护、修复和利用,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突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三带、三区”的农业生产格局,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完善农业服务设施配套,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展现“江南鱼米之乡”的乡村新貌。

城镇空间布局与节约集约利用。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着力打造“1+1+2+28”[1个Ⅱ型大城市(镇江城区)、1个中等城市(丹阳城区)、2个小城市(句容城区、扬中城区)、28个镇]城镇体系和“多中心、组团式”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快镇江新区、扬中和丹阳北部协同发展,引导城镇有序、适度、紧凑发展。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格局


聚焦“四群八链”新兴主导产业空间需求,统筹推进开发园区整合和重点片区开发,加强空间投放引导工业用地等要素主要投向保留园区和重点项目,引导城镇用地高效复合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一核三片一带四区”的保护格局(“一核”指市辖区;“三片”指丹阳、句容和扬中三个辖市。“一带”指江河文化保护带,包括长江、大运河文化保护带;“四区”为吴文化展示区、滨江文化区、南朝陵墓石刻文化区和农业景观区四类特色文化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等,并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加强大运河镇江段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展示,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彰显“西部丘陵、中部平原、北部江岛”的地理特色,在中心城区打造“江河交汇、城市山林”的景观格局,塑造“山水花园名城”风貌。

宜居城市与支撑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市级——区(县)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覆盖率100%;构建开放共享的城市蓝绿空间网络,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规划图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图


彰显铁公水空综合交通优势,打造便捷高效的枢纽型对外交通体系和城市交通体系;全面实施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系统规划防汛、抗震、地质灾害、公共安全、生命线工程等设施,构建安全稳定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发展安全和韧性。

视频制作:孙力

编辑:卞婷婷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