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文化 镇江文史学者祝瑞洪《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出版

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笪伟 通讯员 徐盛欢)日前,西津渡文化研究学者祝瑞洪先生的新书《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出版,镇江的文史研究专家和书友们共聚西津渡蒜山茶坊,参加了新书分享会。

说镇江红船掌故,谈长江救生。一段历经10年拨开历史迷雾发掘镇江红船,同时溯及长江上下游救生文化的研究历程呈现在书友面前。共90万字的《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研究古代镇江自宋代到民国的水上救生历史源流,下卷主要研究明末清初以来长江全流域救生的历史源流,下限到清末。祝瑞洪先生借助长期的史料发掘和整理,在本书中通过历史线索、人物事迹、组织制度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全面展现中国古代仁人义士在长江组织救生的历史及其见义勇为的核心价值。

在新书分享会现场,祝瑞洪围绕该书的写作初衷、成书历程、主要内容娓娓道来。在搜集史料和相关信息的过程中,许多资料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断章缺页,祝瑞洪辗转多方找到直接的或相关有机联系的证据,从中发现历史的真实逻辑,去描述救生历史发展的真正源流,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比如,费尽周折找到了蒋氏家谱,这本书对于蒋氏救生家族家谱的研究,对于揭示蒋氏七代人163年救生的历史源流和传承提供了关键证据,一下支撑起一个巨大的星空般的存在效果。

镇江文史专家李德柱认为,这本书以文献为依据,讲述了镇江故事。通过正史、地方志、家谱的收集和研究,提升了镇江美誉度,反映了镇江的真善美。祝瑞洪带领团队保护西津渡,让大家既能看到实体,也能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中外专家、游客前来西津渡参观。“这本书对我个人也非常有帮助,我自己也在创作一本小说,这本书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比如江上救人的场景,让我创作时能够参考。”

文史专家王礼刚说:“这本书论证了在长江段救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江救生是若干因素的组成,这本书的出现顺应了长江救生历史的需求,也是对长江救生历史的期待,这是救生文化的传承,让救生文化延续下去。”

从小家住西津渡附近的书友初春对西津渡很有感情,以前上中学时,她每天都要经过西津渡。“我的父亲是在船上修机器的,家族里都和船有渊源,听说我的父亲曾经也在水上救过人。我特别期待未来西津渡能够建成镇江长江国家救生文化公园,救生会有许多可说,让晚辈们能够看见,真正把救生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京口救生红船模型

书友韦一来参加这期读书汇之前特地去参观了救生会,他说:“全书以红船为媒,义渡为脉络,系统展现了古代镇江、长江红船义渡文化,有故事有史实有考究。作者把义渡归于见义勇为,是慈行善举,我想更是‘大爱镇江’的文化溯源。放眼未来,传承和弘扬救生文化一定会使镇江津渡文化大放异彩。期待我们在城市更新中更多地关注城市文化、津渡文化、救生文化,让镇江悠久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生。”

书友茅福顺说:“‘大江风貌,城市山林’是我们镇江形胜和旅游地貌的总括。历代官宦名流,行旅之客,将游览京口江上三山(金焦北固)作为一件幸事。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末民初的救生红船又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功能,即作为游船及渡船。红船漫游于江涛之上,奔波于长江之滨,为镇江的旅游付出了应尽的力量。“茅老师在众多历史名人游记中撷取若干片段的“红船”轶闻趣事,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当年红船自古以来已经和镇江人的生活融在一起了。

镇江文史研究专家张峥嵘发表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看法:“这本书不仅填补了西津渡救生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更是西津渡救生红船‘见义勇为’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实例,为‘京口救生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年代最久、仅存的历史遗迹’的结论作了最充分的阐述与论证。这本书补足了救生文化研究的缺憾,加大了救生内容的外延与空间的发掘,加大了救生内容的内涵与深度的发掘。作者发掘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信息,只有发现历史的真实逻辑,才能去描述救生历史发展的真正源流。”

周镐《江上救生》(原画藏于镇江博物馆)

书友朱玲萍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也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这两本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中国救生文化填补空白之作。今天的读书汇组织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在起而行动,现场有两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这正是过去‘红船精神’在现实中的延伸。我在思考作为高校教师能为这本书做些什么。我想可以邀请祝瑞洪先生来大学讲课,将救生文化传承下去。我想邀请学生细读这本书,用多种语言讲好这本书,特别是这本书中提到的蒋氏家族七代人163年延续下来,专心做救生这一件事情,放眼全球,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文化样本。”

从事海事事业四十多年的蒋永龙由于在长沙,远隔千里不能到场,但是他准备了书面交流稿,让在座的书友代为分享他的体会:“这本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感染并影响我积极学习研究传播长江和大运河文化,争做长江和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志愿者。这本书填补了国内及长江救生文化研究的空白。祝瑞洪先生是第一个系统阐述镇江救生船千年历史的人,第一个发现蒋氏家谱并厘清七代传承关系的人,第一次提出新时代红船救生的‘仁善义勇’精神。这本书有助于推动长江救生文化和镇江长江国家救生文化公园建设,该书将是海事救捞人员的教科书,救生文化史学家的参考书,文化爱好者的必读书。”

镇江壹周读书汇负责人高阳说:“镇江的红船救生文化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埋没在历史深处,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如祝瑞洪先生在此书中发出的疑问和找到的答案:这样的事迹为何不见于志书记载呢?原来蒋理认为,‘古人种德如耳鸣,可自知而不知于人也。’做好事善事就像你自己的耳朵鸣叫,自己心中有数就好,不要别人知道,甘心做无名英雄。作者将镇江救生文化这段历史挖掘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世人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要将西津渡这段文化传播出去,将我们从长江中走来的这段‘红船文化’让更多人知道,讲好我们镇江红船救生见义勇为的故事,讲好我们中国长江救生文化故事。”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祝诚来前读完这套书,认真准备了几页纸的感想,他说:“从课题的广度上看,这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巨作,将有意义的课题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内容上的时空交错看,整本书上、下卷分别写了10章,将镇江救生会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从镇江视野扩大到全国视野,体现出了镇江救生会的意义。从精神的高度看,长达千年的救生会,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看完这本书了解到有很多人无私救人,彰显出了高尚品德,正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本书内容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人物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他还以亲历者的身份指出了书中的小问题,并赋小诗一首:

《借用名诗赞红船》

长江好比砚池波,

提起金焦当墨磨。

铁塔作笔赞红船,

青天够写几行多!

编辑:金凯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