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 | “新农人”魏巧:让科技扎根农田

10月27日,以“特色 强链 共富”为主题的2023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乡村振兴局、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指导,新华日报社、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组委会联合主办,汇聚政府部门、农经专家、涉农企业、金融机构等100余人,共同分享江苏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新做法。

科技,正成为江苏2万多亩农田大丰收的重要利器。会上,“新农人”魏巧围绕《实现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新时代新农人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主题的分享引来全场掌声和称叹。“我们年产稻谷1万多吨,小麦8千多吨,一直坚持打造从土壤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魏巧,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她是土壤学硕士,和一批懂技术的种田管理团队逐梦乡村,在田里搭建了一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技术网。

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南地区单体最大水稻生产企业,承租镇江市镇江新区2万余亩农田,承租苏州高新区通安镇5000 亩农田,是一家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稻麦种植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以下为演讲摘录:

新时代谁来种田?

新时代新农人是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者和探路人。这群人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生态绿色高效生产方式是他们的基因和灵魂。为新市民生产供给和服务是他们的符号和标识。社会责任担当是他们的价值和前途。善用电商抖音等新农具是这群人的长处和优势。新农人这个群体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农人如何种好田?

新农人学以致用,把“有知识”变成“能干成”,就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将遥感信息、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生产,取代经验种田,系统谋划,精准施肥,植保等。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和省里的农业院校,开发了“大田种植数字化农业云平台”,20个子模块:田间气象、农情监测、病虫害管理等,土壤肥力、苗情长势、农机运维等情况一目了然。延长了新农人的“眼睛”和“腿”,巡田指挥调度农机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准度。

2018年我们成功申报了农业部大田数字化农业试点项目,搭建了一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技术网,科技赋能农业一线生产。将地块数字化,并对每一块进行编号,绘制出土壤肥力分布图,精准控制施肥量。我们依靠数字化和机械化,在全流程机械化的同时,实现从水源、土壤、气象到病虫害全程数字监控,保障稻米全程可追溯;实现了粮食产量、品质、效益协同发展。

这是我们从一粒稻谷到一粒大米的可溯源体系的流程,标准化生产的体系建设雏形。2万多亩水稻,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一线人才培养?

建设田头培训学校,围绕粮食生产全链条,通过在农场实训培养产业端应用人才。

如何打造种养循环体系,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我的建议是积极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科学合理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对规模化的粮食生产基地给予匹配适度的养殖用地指标,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提升土壤有机质,又生产了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数量。

如何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针对如何提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便于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操作问题,我的建议是把基本农田土地平整度和是否适宜机械化作业(宜机化程度)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考核指标,将智慧灌溉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便于农业一线生产,既提高作业效率,又降低人工成本。

如何打通“三农”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上下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不顺、不多问题,我的建议是省级层面可以在省内设立一些“三农”联系点,一方面,有利于省政府近距离地收集一线农业工作者的困难、想法、意见和诉求,直接了解“三农”一手信息,并由点及面地掌握全省农业农村最新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人第一时间感知农业产业的最新动态,积极争取更多支持政策,更好推动惠农利农政策落地落实。

如何更好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针对当前农场发展特色不明显、建设管理不规范、农业产品比较单一等问题,我的建议是国家打造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可盈利、可持续、可复制的新农人农场样板,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模式上成熟一个推广一个,让从事农场的新农人可观可学可鉴。新农人发展好了,可以带动广大农民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让小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平台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娴)

来源:新华日报财经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