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针”,“针”落祛病痛


针灸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内病外治”传统手段,一根细小的针灸针,根据经络及人体特定穴位刺入,通过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刺激特定部位,以缓解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病痛。在江大附院针灸科,就有一位年轻的美女中医师,凭借手中的一根根针灸针,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康复,在“患者圈”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纤细、干练、灵气十足,戴着一副金色圆框眼镜,这是王一茗医生给人的第一印象。上周在江大附院针灸科门诊见到王医生时,她正穿梭于几张诊疗床之间,忙着给患者治疗 。只见她拔下患者脸上的银针后,右手持罐,左手握着夹紧点燃酒精棉的止血钳 ,将燃烧的酒精棉球探入罐内一闪即出,随后迅速将罐扣于患者面部,根据面部肌肉顺势提拉。反复多次后,动作轻柔地为其擦拭脸庞,一整套治疗算告结束。

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业的王一茗博士,现任江大附院针灸科副主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针灸及埋线治疗颇为擅长。周先生(化名)曾因脑出血入院急救,虽经医护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也落下了右侧肢体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这让当时正值中年的他备受打击,心灰意冷之下拒绝接受任何康复治疗。王一茗为其会诊时,与他促膝谈心,安抚焦躁情绪,告知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平静下来后,周先生表示“愿意试一试针灸”。也许连他自也没想到,自己这“一试”就坚持了6年,每周数次的针灸,已经帮他告别了卧床生活,实现了最基本的自理和交流能力,而这样的治疗结果在周先生家人看来,算得上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

“中医针灸对一些‘杂病’确实能起到比较好的疗效,不过治疗本身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即便有了即刻效应,也不能轻易见好就收,需要坚持几个月,甚至数年,才能使病情趋于稳定。”王一茗在坐诊时了解到,虽说民间素有“针灸拔罐,病好一半”的说法,但是许多患者起初不愿接受针灸疗法,主要还是担心无法忍受针刺引起的恐惧和“酸麻胀痛”而顾虑重重。为了减轻传统针灸进针疼痛,王一茗甚至对自己“下狠手”——通过给自己扎针,切身了解入针速度、方向、深度等因素对疼痛的影响。不仅如此,她还学习了痛苦更小、取穴更少、显效更快的新式筋针疗法,让患者不再因为“想扎不敢扎”而强忍病痛。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绿色医疗”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受针灸在内的中医治疗手段。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病人的口碑”,从医多这些年,王一茗不断通过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内涵,尤其是她擅长的心脑血管疾病针灸治疗,经过患者的口口相传,已经小有名气。凭借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王一茗深得患者信任和喜爱,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文/杨泠  图/杨光曦)

专家简介:

王一茗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业,医学博士,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镇江市“169工程”科技骨干,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创产业发展委员会智库专家,荷兰学术医疗中心(AMC)LEICA实验室访问学者,擅长针灸及埋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责任编辑:崔骏  郑海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