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项指标彰显“镇江特点”——全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体系解读之一

■编者按

考核是指挥棒,监测是晴雨表。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发展如何高质量?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或许能找到答案。刚刚闭幕的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下发了《镇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2018年度辖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实施办法》《2018年度市级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为我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路径和重要遵循。针对监测评价考核体系的制定背景、指标构成及具体贯彻落实,本报邀请有关部门、业内人士进行全面解读,并形成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

今日镇江讯  7月27日,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召开。会上下发了《镇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2018年度辖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实施办法》《2018年度市级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全市的高质量发展,自此有了一整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和办法。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0项指标构成,涉及“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央要求和江苏实际。镇江在落实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六大类44项指标,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发展中“产业强市,生态优先”的“镇江特点”。镇江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总体分类与全省相同,包括六个高质量发展。这“六个高质量”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体现了新发展理念。透过指标体系,可以大致领略镇江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图景: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樊茗玥,初步研究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后认为,相对过去的指标体系追求数量、规模、速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更注重人均、占比、效率。比如经济发展方面,曾经最被看重的GDP,现在让位给“人均GDP”;税收、企业利润等,则进行“亩产”评价。这是两种指标体系间“质”的区别,说明当下发展更讲求结构、质态、效益,讲求资源消耗少和集聚集约化。

“强富美高”经济强居首,“六个高质量”中首先也是经济发展高质量。我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设置14项指标,比全省的经济发展类指标多2项。这些指标从经济发展水平、运行质态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再到增长动能、创新能力,能全面反映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新兴动能蓄势迸发等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进展新成效。

市发改委副主任吕仁卿分析,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形成体系,各项指标的构成极具系统性。在经济发展方面,除了有反映质量、结构、效益的指标,而且也兼顾了一、二、三次产业,既聚焦创新又关注政府性债务。如设置一产指标时,高质量发展关注的是“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这既追求农业生产的质量,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这些指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全面考量’。”

指标的系统性,在具体指标组合上也有很好体现。“经济运行综合效益”这项指标,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两项指数构成。“税占比是衡量经济运行效益的重要指标,但如果公共预算收入的分母太小,则占比再高也无意义。所以同时注重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样的指标设置就更加科学。”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4项指标之一。这项指标关注了经济发展动能,即要重视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拉动。同时,这项指标也把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有钱了才能消费。”

镇江比全省多出的2项经济指标,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设备)增值税抵扣增长”和“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市经信委主任卜晓放说,这两项颇具“镇江特点”的指标,一方面突出了我市产业强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战略;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绝对刚性”,反映我市的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实打实、追求实效性。(全媒体记者 梁和峰)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