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姓精神家园” 增加群众文化获得感

今日镇江讯 北固湾文化广场、古城公园文化广场、西苑社区文化广场、三茅健康文化广场……一个城市的文化广场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为市民的业余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色彩,也是吸引游人的一道风景,因而常被喻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作为全国首家开展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的地级市,镇江的文化广场建设已成为“全国样本”。

全市拥有各类文化广场630个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18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全民艺术普及“节日展风采”主题文化活动——“七夕”篇专场文艺演出在大市口广场举行。

舞蹈《幸福美满在人间》拉开整场演出的帷幕,竹笛独奏《牧民新歌》、女声独唱《万水千山总是情》、越剧《孔雀东南飞》选段、舞蹈《女儿情》《伊人翩翩》、陶笛合奏《月亮代表我的心》……众多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的观看与参与,演出现场掌声不断、此起彼伏,同时也为炎炎夏夜增添了欢乐。

作为全民艺术普及公益活动主阵地的文化广场,现已成为每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市民展示才艺的舞台。现场观看演出的市民刘阿姨,家就在附近,晚上到大市口广场乘凉,顺便看看演出,她开心地告诉记者,“一年到头演出不断,不要花钱,不要跑远。不光有歌舞,还有戏曲演唱,真是太幸福了。”

2014年4月,镇江市被江苏省质监局、江苏省发改委确定为2014年度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市。4年来,镇江市紧密围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将文化广场建设打造成示范区创建的特色和亮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文化广场630个。

特色文化广场的兴建,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需求。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类文化广场已开展活动900多场次,惠民群众达50万余人次。

文化活动惠及百姓百余万人次

通过推进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我市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得到加强与完善,基层文化阵地由传统的室内转向室内室外同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进一步拓展。“现在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家门口有广场,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我们退休后的生活丰富精彩。”家住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的居民万阿姨乐呵呵地说。

按照标准,每个广场基本建设做到“六个一”:一个场地、一支专兼职管理队伍、一个电子显示屏、一套音响系统、一个阅报栏、一个资源安排表。活动主体基本实行“1+X”模式,即:每个文化广场有一批固定的文化志愿者、一支固定的村(社区)文体团队、一个固定的结对驻地单位和若干支流动文化服务团队。

除达到“六个一”基本建设标准外,文化广场的建设还结合广场景观,突出文化主题,营造优美文化氛围。如:大市口广场为综艺文化广场、梦溪广场为镇江历史名人文化广场、北固湾广场为东吴文化广场、古城公园广场、中山广场为法治文化广场、润州广场为双拥文化广场等,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

每年全市以春节、元宵节、七夕、国庆等传统节假日为主题,集中举办广场主题文化活动、文娱休闲活动万余场,惠及百姓百余万人次。

8月1日文心少儿艺术团大市口广场举办“八一篇——最可爱的人”主题活动,8月12日丹徒上党镇敖毅村第三届黄桃节开幕式演出,8月23日,扬中油坊村委会在油坊镇老郎村村委会广场举办“点赞伟大时代,筑梦亲情油坊”主题文艺巡演……今年8月以来,截至前天,文化广场已举办各类活动120余场。

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覆盖我市城乡的各类文化广场已成为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和全面落实“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基层文化设施功能的不断优化,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文化广场已成为全市百姓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百姓的精神家园、文化惠民的重要窗口。(全媒体记者 马彦如)

编辑:缪小兵

(作者:马彦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