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背景是北固山的前后中峰,校门口是苏医河……看看老照片中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江大医学院的姜平教授带着他收集到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后更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的老照片找到记者时,很是遗憾,当年医政学院的影子现在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在现在的江大附院的地址上,唯一还在的老建筑是门诊大楼南面的行政楼,上世纪50年代建成。


 “当年学校的背景是北固山的前后中峰,校门口是苏医河,校园内精致错落有致”,姜平教授说,当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的校园在他的研究生导师、著名解剖学教授姜同喻先生的眼中,是最美好的校园。

亲睐镇江的姜同喻教授

对校园的模样念念不忘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34年5月筹建,在北固山下大教场圈地260亩,20天内完成征地拆迁,80天完成学校基建工程,当年8月招生考试,10月即举行开学典礼。


陈果夫任院长,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医学博士胡定安任教务长,学校大门就开在新辟的医政路上。抗战期间,学校和学生西迁,1938年改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1946年苏医“复员”镇江。1957年苏医迁宁更名为南京医学院(即今南京医科大学前身)。


次年,南京医士学校迁到镇江苏医原址,这里就是后来的镇江医士学校(1958)、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和镇江地区卫生学校(1962)、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1979)、镇江医专(1980)、镇江医学院(1984)。如今人们在医政路中段当年医政学院和苏医校门原址,看到的是“江苏大学医学部”。


姜同喻,1935年考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41年毕业且留校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姜同喻边做教师边行医,十分重视临床和实验室的实践。建国后,姜同喻历任江苏医学院副教授、南京医学院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长。1954年创立了连续层次解剖法,并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绘制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人体图谱。

    

虽然不是镇江人,姜同喻教授却与镇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学毕业离开故乡踏足的第一个地方是镇江,成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的学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变迁;他成为全国著名教授的标志性成果——连续层次解剖学是在镇江诞生的;他在镇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娶了镇江姑娘做妻子。

    

姜平的记忆中,姜同喻因工作关系经常来镇江,每次都会站在校园里静静欣赏。作为医政学院创建阶段的学生,姜同喻对当时医政学院的评价非常高,很多年后仍认为这里是他经历过的最美好的校园。


让姜平印象深刻的姜同喻教授80岁高龄的时候来到镇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到镇江,那是一个初冬时分,略显寒意。姜教授蓝色卡其布中山装显然已经不能抵挡寒冷的北风,但是他仍旧站在校园的一角向远处眺望。“静静的苏医河、青砖灰瓦的教学楼已不复存在,但是刻在老师脑海里对母校深深的回忆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抹去。”

四处收集老照片

试图重现老师口中“最美校园”

今年是姜同喻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姜平和同为姜教授学生的童鑫康为了纪念老师,四处收集当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的老照片,试图重现教授曾经念叨的“最美校园”。


 开始姜平试图找本院的老教师,看看他们手中有没有当年的照片,遗憾的是一些老教师已经搬离,还有一些健在的也是高龄,姜平竟然一张老照片都没有找到,只是从网上看到了一张当年学校大门的照片。


不甘心的姜平来到南京医科大学,在档案馆找到了为数不多的几张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建校初期的老照片,和一些校友的合照。


 这些照片多夹杂在泛黄的书页中,翻拍下来不是很清晰。但正是这些老照片,让姜同喻记忆中的校园开始慢慢呈现。


 “当时校园的特色之一是教学楼与绿化带错落有致,楼间有树,树中有楼。校园中的1-4号教学楼呈均匀排列,楼距较大,其间有一片宽阔的树木花草和小池塘,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就可在树林和花丛之间读书休息。姜同喻老师十分怀念校园这样的布局,遗憾的是这样的情景随着城市建设在上世纪末基本消失了。”姜平指着几张照片介绍,教学楼不高,两层的样子,有一些校友的小合影都会选在这几栋教学楼前。这些教学楼在当年应当算是标志性建筑。


当然现在这些楼幢已经不复存在了,据姜平介绍,当年教学楼的具体位置应该是现在江大附院医技楼边上的10层综合楼的位置。

苏医河、北固山

当年苏医人引以为豪的景致

“当年学校的背景是北固山的前后中峰,校门口是苏医河,校园内精致错落有致……”


 在为数不多的几张老照片中,姜平觉得最有价值的照片除了错落有致的校园就是能够看到苏医河和北固山。


 “苏医河依校园的南侧,沿医政路流淌。虽然在校园之外,位于医政路与城墙之间,除医学院学生外,少有他人步入,近校园一侧显得十分安静,学生读书学习疲劳之余常在河边散散步,甚至钓鱼,学生周末时可用钓到的鱼来改善伙食。夏天的苏医河河面被荷叶覆盖,其间点缀着荷花,如水墨画一般。几十年过去了,凡在江苏医学院就读过的老校友都不会忘记苏医河。”


苏医河已成为历史,在南医找到的照片中,有一张就在苏医河畔,姜平觉得很有价值,具体位置应当是学校收发室的门口。几名学生组成的一个小乐队在练习口琴,门外是静静流淌的苏医河,河对岸的屏障应当是当年的城墙。


校园的东侧为北固山的前中后峰,姜同喻和老校友们喜欢爬山锻炼,经常从北固山中峰跑到后峰,然后到达甘露寺西侧的江滨公园;有时从鼓楼岗经北固山前中峰,一直跑到后峰的甘露寺。北固山成了他们又一美好并抹不去的记忆,以后的几十年中,姜同喻及苏医校友们只要到镇江开会,爬北固山一定是他们必选的项目。


北固山的中峰及气象台也是医学院的特定地标。据姜平介绍,从1934年学校创建始的第一届医政学院学生的开学典礼到后来医学院毕业生的合影,都是站在大操场,以北固山及其气象塔作为背景,2004年以后江大附院在大操场竖起了外科大楼,陪伴学生几十年的大操场及其以北固山为背景的照片走进了历史。


姜平找到好几张以北固山为背景的学生合影,在这些合影中,可以轻易看到背后连绵起伏的北固山前中后峰,还能看到当年的鼓楼岗上的城墙,非常有价值。其中有一张照片摄于1937年6月29日,合影者位于篮球场,背景为北固山的前、中、后峰。在后峰(甘露寺)入口处,有一门楼,在前峰的周围有一道墙。照片拍摄后没几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美丽的校园被迫放弃,照片上的人物有的奔赴抗日战场,而大部分师生随校迁往重庆,过上了边学习、边避难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戴蓉

责任编辑:陈路   

(作者:戴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