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聆听风云人物故事 | 华夏:古城的“文化拾荒者”

邵祥

个人小档案:

华夏,原名,朱晔斌,镇江供电公司职工,爱好历史,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拾荒者”。2004年创建“镇江文化之旅”公益网站。成为镇江地区完成100个全程马拉松赛的第一人。十几年来,坚持把文化精神贯穿于各项室内和户外活动至今,组织网友们在文化和健身中感悟生命之道,被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烟雨南山开画本”、“偷得浮生半日闲”等四集纪录片。

文化是城市的魂。华夏说:“保护文化古迹就是保护我们的根。”

“华夏”是他的网名,这个名字透露出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叫朱晔斌,镇江供电公司职工。凭着对文化古迹的热爱,十多年来,他带领着一群文保爱好者,走遍了镇江的山山水水、闹市僻壤。苦与乐,随着脚印延伸,伴着汗水流淌。而湮没在地下和记忆深处的古迹,却不断被发现和宣扬。


1

发起行动

2003年,华夏偶然看到《镇江文物古迹》一书,发现有很多地方自己原来不知道,爱好历史人文的他,便想着去找找那些地方,按图索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华夏组织网友重走抗日路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实是苦在书房里,华夏的“文化苦旅”却实实在在苦在户外的路程和经历中。从一人独行,到二三人跟随,承受着身体上疲惫的苦和心理上孤独的苦。朋友不理解,坚持走下去;家人不理解,仍坚持走下去。执着者总是在困境中义无反顾地朝前走,越是少有跟随者,越深切地感到发现和宣传的必要性,从而更坚定走下去的决心。从市区的大街小巷,到周边的山水田野,丹阳的六朝石刻、大路镇的民国门楼、句容的百年古桥……华夏如一位“苦行僧”一般,探寻镇江3000年来的历史痕迹。越走越觉得镇江文化的厚重,越走越觉得文化古迹需要宣传和保护。


2

网络传播

他想到了网络,网络是最现实有效的传媒和工具。

2004年9月,华夏注册创建了“镇江文化之旅”公益网站,同时,以该网站为平台,成立了“文化之旅户外运动俱乐部”,构筑了以宣传文化为根本宗旨,以户外活动为主题支架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文化之旅,诗意人生”的纲领性口号,逐步组织开展了“文化寻访”、“发现之旅”、“地质之旅”、“名人故居寻访”等系列专题活动,并将寻访古迹的经过和图片通过网络上传,逐渐扩大了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及爱好者参与。从当初两三人行动,到几十人跟随,再到如今已有会员3000多人、网站注册一万多人。

△背上行囊的华夏又出发了

每年组织各类活动500余次,吸引参与者两万多人次。许多文化爱好者不断将活动中的见闻、心得以及考证意见形成文字或图片,发表在文旅网相应版块,让更多人浏览和评论。极大地宣传了历史文化,同时也增加了镇江的网络影响力。


3

先行蹚道

道者,小则说脚下之路,大则为天地宇宙之本真。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么,第一个在没有路的地方走的人,便是开路者,无疑应该受到尊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吸粉”。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光要有技巧,更要有勇气。技巧在过程中提高,勇气却要事前事后都有。华夏就是经常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3年10月的一天,华夏带着使用胶卷的照相机,第一次独闯虎头山。在杂草间穿行,在荆棘中开路,低头寻落脚,抬头辨方向。滑了一跤,撕破了衣服,刺伤了手脸,登上因酷似虎头而得名的虎头山顶,华夏看到的是一片近年乱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望的沮丧。苦与乐是孪生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路上。如今,虎头山已建成健身文化公园,山旁的浮雕墙上是各式的虎头和“虎”字。

有了这一次的开头,华夏便开始了他的文化之旅。是旅,不仅言在路上,更有带动影响,使成团队之意。

从2008年起,华夏开始在全国各地报名参加全程马拉松赛,并在文旅户外运动俱乐部自费举办多次半程马拉松赛。宣传运动健身,挑战自我。至2017年,华夏成为镇江地区完成100个全程马拉松赛的第一人。为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他特别取消了已报名成功的北京马拉松赛,把第100个马拉松赛事放在镇江大港完成。网友们自发组织了助跑团和助威团见证此行并祝贺成功。这一年,华夏被省体育局邀请,参加天津全运会江苏马拉松业余跑团。

近年来,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越发突出,很多市民为文物古迹的灭失而叹息、而痛苦、而愤懑。他们有保护文化、关心城市发展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散落在民间,无法形成动力,需要有人领头带动。华夏通过组织文化寻访等多种活动,发动网友参与文保,了解文保,不定期地通报文保情况。大量网友从最初的好奇参与到后来的自觉宣传,已形成具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文保志愿者力量。经华夏呼吁和努力,与市文广新局、市博物馆合作成立了“镇江文物保护协会”,华夏被推举为该会会长。


4

文化诠释

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以及散布各处的历史遗迹,使镇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吴头楚尾、长江运河“黄金十字”水道南岸的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江”一名便由“镇海军”“镇江军”而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漕运及渡文化又使镇江成为九省通衢的经济重镇和迁客骚人咸集的文化名城。从泰伯仲雍南徙,吴王伐楚,嬴政发配丹徒,孙刘联盟,刘裕建立南朝,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再到如今四十年改革开放,三千年厚重的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那些地上地下的遗迹,更有不胜枚举的风土人情、民俗传说、地灵人杰等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就是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现实仍然是文化。存在的、消失的,凡具有传承意义和地域特色的事物,都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概念,人们的吃穿住行乐,都可归纳为文化。关键是归纳。归,分门别类,总结共性;纳,收集整理,去粗取精。

△2017年,华夏在自己的家乡——镇江,完成了第100个全程马拉松赛

这便是在文化寻访宣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认识。这样广义地理解了文化的涵义,华夏便注重把文化精神贯穿于与之相关的各项室内和户外活动中。相继发起了“毅行镇江”、“名人故居徒步大会”、“重走抗日路”、“南朝石刻骑行寻访”、“苏南运河镇江段骑行”、“沿着诗歌看镇江”等许多可以持续、反复举办,甚至延续“百年百届”的活动,以及“名人访谈”、“宁镇山脉地质地理讲座”、“江苏火山概况讲座”、“镇江南山地质公园考察”、“镇江第四冰川纪地质考察”、“赛珍珠与镇江民俗”、“陆小波家私房菜”、“梦溪园里品元宵”、“琴棋书画诗酒茶漫演中秋”、“镇江民间传说考验”、“东乡雕花门楼考证”、“四乡八镇看镇江”等即时性活动,使有意义却枯燥乏味的文化活动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而挑战刺激的户外活动变得有意义。网友们在文化中锻炼身体,在健身中感受文化,参与者动辄几十人、数百人。这种文化与健身相结合的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烟雨南山开画本”、“偷得浮生半日闲”等四集纪录片。


5

“拾荒”苦乐

历史文物的不可复制性会导致其一失万无。辩证地说,文物大多在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下得以保存或不自觉灭失。那些已为人共知共见的,却会在特定情况下人为自觉损毁。在无长远目光或追求即时效益的人面前,保护起来很有困难。我们要宣传的,是要人们知道和重视这一特性,去保留、保护这些已知的,并用保护的眼光去发现那些未知的或熟视无睹的。

“拾荒”,顾名思义就是把那些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或荒废的熟视无睹的价值捡拾起来,让人们重新认识它的价值。镇江已历三千年文明史,先人传下的文化是厚重的和多层面的。它也像历史一样经历着自然或人为的兴与衰。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是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瑰宝。丢失了,不仅是现在的损失,更是历史的损失。华夏以自身的艰辛努力,带动越来越多的网友,践行着漫长的文化拾荒行动。

最初几年的文化寻访,常被疑为文物贩子或别有用心,受到责骂或驱赶。华夏不放弃,继续。

文化寻访中,常有群众惊呼:“呀,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不知道身边就有宝。上次什么什么事差点拆掉了!”这就是“荒”,文化的荒,人们熟视无睹的荒!不拾可能就真的荒了。这也是乐,人们知道了这是宝,以后就会保护它。这也是华夏的乐,“乐其乐也”之乐。

越来越多的人从活动中认识了镇江的历史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精神品位;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豪宅陋室,把工作生活的压力释放在山水间;越来越多的人走出物质的狭隘,走向文化爱好和精神追求。这就是“文化之旅,诗意人生”的效果,这就是“文化拾荒者”的苦与乐。



作者:青梗石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