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依然钟情于“打酱油”? 恒顺“打酱油”的不老秘诀! 

今日镇江讯 1月2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喜庆热闹、年味十足的2019恒顺酱醋文化节暨第三届镇江民俗文化旅游季在人们的依依不舍中圆满落幕。“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改革开放40年来,“镇江万人排队打酱油”已成为镇江最独特的年味记忆和年俗符号。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们生活必备品。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过年待客要用酱油,所以提前打酱油似乎顺理成章。时至今日,在物资如此丰饶的当下,大街小巷家门口的超市都能买到酱油,可人们依然钟情于年前的“打酱油”。

据恒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26日至28日,仅活动主会场的南山北广场,就卖出了近300吨酱油、150吨醋,和价值约30万元的料酒、黄酒、麻油、酱料、大米、保健食品等恒顺产品。尽管早晨7:30活动才开始了,可倾心不改的镇江市民甚至深夜12点就来排队了;因为人多,有时排队甚至要排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而且除了镇江本地人,镇江周边的南京、常州、扬州以及苏北的游客都会来共襄这一年俗盛宴。

为何恒顺的“打酱油”可以穿越40年和今天的我们持续“相拥”?记者与业内人士共探缘由。

“因为我们的酱油好!酱醋摆得住,一年虽然打一次,但打一次可以吃一年!”恒顺酱油车间的出曲工耿峰,今年55岁,他说“我从小伙子打成了老头子,恒顺的酱油还是这么受欢迎!”酱醋文化节期间,耿师傅一人一天要打出5吨左右的酱油,一木勺盛的酱油有5斤重,他一天差不多要打2000勺。但他表示“每年能来参加打酱油感觉很幸福,因为这儿在酝酿着年味。”

恒顺酱油车间主任戴建军也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春供酱油除了价格优惠两毛钱,等级也从平时的3级提高到了2级,因为氨基酸含量更高,所以酱香味更浓。”独特的酱香味也培养出了镇江人强大的味蕾记忆,让人们品得出酱醋哪怕一丁点的好坏差异。吃惯了恒顺酱醋的消费者,自然会盼着享受一年一度的春供“福利”。

传承优良基因,保持品质水准。这是老字号的“法宝”,可即使做到了是否都生存得很好呢?事实并非如此,从相关部门公开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全国的老字号,解放初有约1.6万家,而目前仅存1000多家。而现存的千余家老字号中,20%长期亏损,70%发展迟滞,有一定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仅占10%。

而纵观历年的恒顺酱醋文化节,会发现文化正成为其最大特色。今年的恒顺酱醋文化节有三大主题活动:“恒顺众生打酱油”“百善为先打酱油”和“欢天喜地打酱油”。活动邀请了龙脑豆制品、万方超市、金太阳等本土有知名度、有历史的企业,并融入了社会儿女、12349、康乃馨、协信星光志愿者等现代元素,丰富着“打酱油”内容;而在文化方面,活动还进行了非遗项目的展示。

“‘打酱油’已经不再仅是单一的‘打酱油’,它被赋予更多的文化色彩,成为一种特有的镇江年俗文化记忆。当年俗文化记忆与旅游碰撞,它所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它让老字号与年青一代新消费群体建立一种全新‘连接’,让80后、90后、00后消费群体开始重新关注恒顺背后的匠心文化。”业内人士分析说,“所以,恒顺酱醋文化节也从一个打酱油的习俗逐步升级为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活动中每日客流量均超过万人,而且参与活动的面孔也越来越年轻。“当年味越来越淡时,我们更需要过年的仪式感,打酱油就是镇江人过年的特有文化符号。所以,我们带着孩子来凑热闹,让她感受一下年味,今天玩下来,感觉有点像庙会!”30多岁的市民陈先生带着8岁女儿,“我们不高兴排队打酱油,但还是拎了一桶5斤的酱油回家,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又回来了!”

而对于恒顺“打酱油”的不老秘诀,恒顺集团总经理聂旭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恒顺的企业文化核心是“恒顺众生”,从小手工作坊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醋业上市公司,40年来持续开展的“打酱油”活动,这种消费习惯慢慢积淀,最终形成了日益丰富多元的恒顺文化节,体现了时代向前、国家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升,呼应了人们对春节“年味”的新追求和体验方式,也见证着当代镇江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通过恒顺酱醋文化节这扇窗口,也透视出镇江人对幸福感、获得感的理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几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共同关注》等重头栏目不遗余力地争相报道这一年俗文化现象也佐证了这点。

本次酱醋文化节得到江苏银行镇江分行等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百年恒顺重返故宫也成为本次文化节的亮点。恒顺集团张玉宏董事长表示:恒顺人将进一步弘扬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将大爱镇江、恒顺众生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通讯员 王娜)

编辑:缪小兵

(作者:栾继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