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脚炉和汤婆子

□ 徐云子

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取暖器、电热毯,更没有空调。整天手脚冻得发麻,简直像受酷刑,双手还可躲进袖管里,一双脚却没地方可躲,只好拼命跺脚。

有条件的人家,用的是黄铜脚炉,也像火钵头一样是圆形身体,没有火钵头高,盖子上有许多小圆孔,炉身中间有一道梁可拎起来,它用的燃料也是大糠加火灰,双脚踏在上面,比火钵头舒服,能自由活动,又很安全,不怕烧坏鞋子。有少数脚炉制作考究,身上镌刻花纹。后来,我们家里也有了一个普通的铜脚炉,祖母看到我双脚踏在上面惬意的样子,一脸都是慈祥的笑容。

除脚炉外,那时还有大小不等的手炉。手炉大多小巧玲珑,一般用木炭或“炭基”(一种半球形的小煤块)做燃料,双手捧着它很温暖。最小的手炉,可放在袖子里烘手。手炉的材质除黄铜外,又有紫铜和白铜。有的全身刻满花纹,工艺精湛,如是名家制作或雕刻,其价值不菲,更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享受。普通劳动人民,也不可能一天到晚捧着手炉不做事情。

冬天晚上睡觉,脱掉衣服钻进被窝,就像掉入冰窟窿,顿时瑟瑟发抖。我家最初在被窝里使用的取暖用具,是一种形状像今日热水瓶的陶质瓶子,只是体积小得多,也没有把手,灌满热水放进被窝即可取暖。如盖子塞得不紧,或不小心将盖子踢开,会漏潮被褥。以后又有了南瓜形的陶质取暖用具,祖母叫它“汤婆子”,在冬天陪伴我们。

我家拥有一个铜“汤婆子”,已是我结婚以后,因我妻子患哮喘病,尤其怕冷,终于从旧货店里淘了个二手货白铜“汤婆子”,每晚睡觉前放入被窝,先把被子烘热,躲下后再让我妻子烘脚。它一直与我们相伴多年,同甘共苦。

这种取暖用具本来叫“暖壶”,被人们昵称为“汤婆子”,大概与北宋诗人黄庭坚有关,在他诗里提到“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到清代即称“汤婆子”了,《红楼梦》里有一段记载:“袭人回家奔母丧,晴雯便忘了为宝玉暖被窝……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现在,家家有了空调,早就不需要脚炉和“汤婆子”了。但我没有把它们当废品处理掉,因我们相处了数十年,有了深厚的感情。从铜脚炉斑驳的脸上,还看到我祖母慈祥的笑容,汤婆子身上仍有我老伴的体温,她们一直在我身边……(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