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 | “正月不剃头”的 习俗从何而来

□ 寇俊杰

“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句话已经流传了很久,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只是岁月早已模糊了它的最初含义。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预言,而是人们反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满清“剃发令”。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然而,据《清史稿》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小皇帝顺治颁发了一则《剃发诏书》。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怠。”这个“剃发令”实际内容也就一句话:“留发不留头”。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风俗习惯最严峻的挑战和藐视。“剃发令”好像火种,点燃了普通民众抗清的熊熊烈火。嘉定(现属上海市)是历代的江南重镇。顺治二年闰六月,嘉定左通使侯峒曾和进士黄淳耀为抵制清朝剃发令,聚集数万军民誓死留发,与城共存亡。清王爷勒克德浑亲自督战攻城,义军面对强敌死守孤城十二天,杀敌七万多人。就在王爷束手无策之时,明朝降将、吴淞总兵李成栋携带大炮助攻。炮响之后,城墙多处坍塌,清军潮水般地涌入城中,与无援的义军展开巷战。为虎作伥的李成栋竟然下令屠城,两万多军民死在钢刀之下,这一天是七月初四。在随后的七月二十六日、八月十六日,李成栋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屠杀无辜百姓,全城大约二十万人几乎被屠杀殆尽,“死者相藉,血流漂杵”,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由于人们经常把它与“扬州十日”相提并论,所以,很多人甚至小说家蔡东藩也在他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把清兵在嘉定的三次屠城,误解为连续三天的屠城。其实,每次相隔约二十天的三次屠杀,比一连三天的杀人更残酷。

抗清虽然失败了,但广大群众用每年第一个月不剃头的行动来抵制“剃发令”,正月不剃头是为了“思旧”,而不是“死舅”,但斗争要讲求策略,公开与清政府对抗只能是鸡蛋碰石头,所以用了“思旧”的谐音,编唱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谣。剃头一定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编辑  花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