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一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知多少

“牺牲”最初是指宗教祭祀仪式上所宰杀的猪牛羊等。“牺牲”现指为了正义或者其他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是一种无私的行为。

“牺”是指宗庙祭祀时毛色纯正的家畜,它是祭牲之专名。《礼记·曲礼下》:“诸侯以肥牛,天子以牺牛。”这是说,古代礼制,祭祀诸侯用肥壮的牛,天子则要用纯色的牛。“牺”是指在宗庙祭祀用的纯色家畜,“牺牛”就是纯色的牛。《礼记·曲礼下》:“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这是说,古代礼制,祭祀天子要用纯色的牛,祭祀诸侯则可用肥壮的牛。

“牲”是指在祭祀时要用完整的牲畜。清代学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记载:“祭牲必毛纯体完。”“体完”是指整只的牛羊猪。对于祭祀祖先的飨宴,不仅要毛色纯一(牺),而且要整只的(牲)。可见古人对祭祖是非常讲究的。

《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篇》记载有成汤(商朝第一代君王,即商汤)以身为民祈雨的故事,其文曰: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通“剪”)其发,磿其手(磿音“立”,以木压十指而缚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通“悦”),雨乃大至。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墨子》《荀子》《国语》《说苑》等书中均有记载,内容也基本相同。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由此可见,“牺牲”的内涵从指代祭祀的家畜转变成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始于商朝成汤。

来源:镇江市社科

编辑:张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