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薪工作 镇江小伙回小山村打造陶笛“梦工坊”

今日镇江讯  陶笛,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吹管乐器,是源自泥土的天籁之音。在镇江句容下蜀镇亭子村有这样一名年轻人,偶然的机会听到一曲陶笛演奏的《故乡的原风景》,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让他一下就迷上了陶笛,并深深地勾起了他心底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于是,他放弃了城市里高薪的白领生活,毅然回到了家乡的小山村,开始用心打造自己的陶笛“梦工坊”,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

春夏之交,在句容下蜀镇亭子村,寂静的的乡间小道上,不时传来悠扬的陶笛声。循声而去,在村子一隅,隐藏着一家陶笛制作工坊。这家工坊的主人叫蒋璐,虽然今年才34岁,但他已经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理事、高级陶笛教师了。而也许你不曾想到,十几年前,他对陶笛还是一个“门外汉”。

见到记者的到来,蒋璐拿出一只亲手制作的陶笛,给我们演奏了一曲曾深深打动他的《故乡的原风景》。眼前青山作伴,耳边笛声悠扬,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记者感觉连时光都一下子慢了下来。

从小就生活在句容下蜀镇亭子村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一草一木对蒋璐来说都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怀。长大后蒋璐离开家乡,去外地打拼。2006年,他来到苏州的一家台资企业从事IT工作,从普通员工到助理工程师再到研发科长,一路走来,靠着自己的努力一帆风顺。

“当时年收入都在一二十万左右,虽然在外发展得很顺利,但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之情却丝毫没有改变”,蒋璐说,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带客户到苏州一个古镇。经过一个咖啡馆的时候,老板在店门口吹了一首曲子,正是这首曲子深深吸引了他。

“当时一听觉得特别好听,特别亲切,就去问老板这是什么曲子,老板告诉我叫《故乡的原风景》。”蒋璐告诉记者,正是这首《故乡的原风景》让他爱上了陶笛。

2010年,当时25岁的蒋璐决定辞去在台企的高薪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开一家陶笛门店。

也许机缘巧合,当时那位在门口吹陶笛的咖啡店老板,和蒋璐成了合伙人,并共同在苏州开起了陶笛门店,进行陶笛教学培训。

可是,作为老板之一的蒋璐虽然迷恋陶笛,但当时对陶笛却并不懂。于是,他报名参加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组织的陶笛培训课程,逼着自己开始从头学起。这样,白天在门店练习吹奏,晚上回去看各种资料,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

“那段时间,从早上7点半到深夜一两点,都在围着陶笛转”, 蒋璐说。这期间,他们门店的生意也不错,并在其它地方开了连锁店。不过蒋璐并不满足于此,2014年,他开始学习陶笛制作,甚至到韩国拜师学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也正是这首《故乡的原风景》撩拨开了蒋璐心中的那一片“故乡的原风景”。蒋璐告诉记者:“我在山村里生活那么多年,当时听着乐曲,家乡山村里那乡野的气息一下浮现在眼前,到处都是阳光灿烂,到处都是绿意盎然,当时就特别的想家!”

在外打拼越久,思乡之情越切。蒋璐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雄心壮志,总想出去飞一飞,但是30岁一过,身在异乡,家在远方,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与日俱增。后来,父亲生病住院,以及小孩生病,让我觉得过去十几年的工作虽然得意,但是对家庭亏欠太多,觉得人这一辈子不应该只为挣钱而活着。”于是,2017年,蒋璐决定关闭城里的门店、放弃不错的生意,回到家乡。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小山村,追寻心中那“故乡的原风景”, 打造自己心目中的陶笛“梦工坊”。

制作一只小小的陶笛,需要经过炼泥、制胎、接胎、打孔、洗胎、调音、整修、烧窑、上色、晾干等十多个步骤。而要想制作出一款好的陶笛,音准、音质最重要。为了让陶笛的发音更准,蒋璐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曾经工作积累的经验,对老师给的压模机图纸草图进行了优化,自己设计打孔机、烘干机等五六种机器图纸,再拿给厂家定做。

蒋璐对陶笛品质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刚刚开始学习制作时,烧出来一窑,他只留下两三个合格品。“做一个月做出来烧一窑,烧出来之后一试发现里面只有两三个还行,剩下摆一排用锤子砸掉。”现在,这个总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每个月也只能生产陶笛100多个。蒋璐坚持不量产,而正是他对品质的坚持让陶笛远销日本等国家。

现在,除了生产制作陶笛外,蒋璐还利用空余时间来到乡村小学,用陶笛为孩子们吹奏歌曲,讲解陶笛的历史,传授陶笛技艺。“不是说学会了多好的演奏技巧,而是学会如何去坚持一件事情,如何坚持去做好一件事情”。

蒋璐说,在制作陶笛的过程中,他享受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享受用双手创造出声音的瞬间。他用自己对陶笛执着的追求、热情书写着梦想和未来。( 通讯员 邹璇  杨志国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