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望工程30年:每天为500多名贫困孩子点亮希望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12岁的汤雨涵唯一的心愿就是不要再下雨。雨水不仅给中国“北极”的短暂夏季带来接近零摄氏度的低温,还让全校9名师生的野炊计划“泡汤”。

在北京以北2000多公里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坐落着中国最北希望小学,汤雨涵是该校四年级学生。这所学校目前仅有一对“80后”夫妻教师和7名学生,但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齐全。

“这里是当地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教师王忠雷说。十年来,有31个孩子从北红村希望小学升入中学、大学,走出深山。

北红村希望小学只是中国2万余所希望小学之一。这些以希望命名的学校,源自中国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发起实施的一个名为希望工程的民间公益事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每年有超过百万儿童因贫困失学,这样严峻的事实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激发了公众的同情和爱心,也催生了希望工程。

截至今年初,这个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初衷的公益事业,已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

“30年来,希望工程平均每天有500多名贫困孩子得到资助,有近2所希望小学落成。”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剑说,“这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带来成长、成才的希望。”

苏明娟与自己当年的希望工程宣传照片合影。新华社发王从启摄

36岁的苏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一个贫困农家,中国于1990年建设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就坐落于她的家乡金寨县。苏明娟清晰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教室低矮破旧,冬天寒风呼啸着灌进教室,同学们经常冻得缩成一团,但仍然坚持读书。

1991年,苏明娟专注求知的眼神被摄影记者定格。这双明亮的眼睛折射出当时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和贫困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让苏明娟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并得到资助。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苏明娟说。今年2月,共青团安徽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在合肥召开,苏明娟以团省委副书记身份出席了会议。

多年来,苏明娟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大学期间,她和同学上街卖报,将挣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工作后,她经常拿出工资捐给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在很多公益活动现场,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如今,在希望工程资助下完成学业的近600万名孩子中,有的成为企业技术工人,有的回到当地农村担任乡村教师,还有的成为科研人员、高级管理者……希望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的今天,他们又去成就别人、促进社会进步。

“感谢‘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让我不再为生活费而苦恼。我一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西藏大学工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米玛说。西藏“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经资助像米玛这样的贫困学生1万余名,有效助力西藏脱贫攻坚工作。

在新疆,希望工程公益项目落地20多年来累计募集各类善款、物资约4.84亿元,援建希望小学、希望幼儿园等516所,资助贫困学生8.78万余名。

经过30年发展,希望工程成为中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之一。王剑认为,希望工程最大的意义是唤起了中国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

如今的希望工程已由最初的捐资助学发展成涵盖医疗、卫生、环保等多领域的公益事业,并以其具有示范性和可复制性的公益项目运行和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积累经验。

业内人士指出,30年间,希望工程从捐钱捐物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学”,到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孩子“上好学”,再到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得好”,体现了希望工程由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转变。

中国非常关注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事业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中国在非洲纳米比亚援建的一所“希望小学”。新华社发奥晓磊摄

不仅在中国,希望工程也在走向海外,向世界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造福更多学生。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布隆迪、卢旺达和纳米比亚等国家,已经有一所所希望小学拔地而起,近万名非洲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希望工程给他们带去的希望,开启人生新旅程。

来源:新华社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