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来镇就业创业

◎孙沛然

内容提要: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的资源要素,既是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又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镇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毕业生扶持政策,拓宽大学生引进渠道,完善产业与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加强校地人才合作,开展高密度招才引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优化就业公共服务,驻镇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实现全覆盖。2016-2018年,全市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95%,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率100%;累计引进本科以上人才4.9万人,2018年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率21.7%。

存在问题

1.城市就业容纳能力偏弱。2018年,镇江从业人员194.5万人,当年引进本科以上人才为1.7万人,引进人才占0.87%,引才总量偏少、占比偏低,与就业容量有限密切相关。我市每年提供就业岗位约7.5万个,需要刚性解决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及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5.7万人,为大学生留下的岗位约1.8万个,除去机关事业招用岗位1500余个,剩余1.65万个均为企业岗位。

2.毕业生来镇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两多两少”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普通岗位偏多,高质量岗位偏少。市场整体求人倍率1.13,而毕业生求人倍率高达2.76,说明来镇就业毕业生供不应求问题十分突出。二是技能岗位偏多,创新型岗位偏少。从市场职业需求分析看,排名前十的职业均为一线操作工等低质量岗位,占总需求的35.1%;与我市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设计人员、工程师需求占比不到5%。

3.引进毕业生流失率偏高。2018年,市人社部门对152家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的战略新兴产业、生产制造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基础人才流失情况调研(统计口径为当年流失),结果显示,2015-2017年三年毕业生平均流失率为51%,其中2015年为48%,2016年为47%,2017年为58%,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且呈现加剧趋势。

4.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率偏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四所驻镇高校2018届毕业生留镇3390人,留镇率达19.87%,与苏州大学留苏比率25.65%、江南大学留锡比率20.32%不相上下,但相比常州大学留常比率51.05%、江苏高校留苏率78%差距较大。

5.大学生引领创业处在起步阶段。一是创业人数偏少。近3年来我市大学生创业人数占全市创业人数14.9%,低于南京、无锡、常州1-2个百分点。二是创业层次偏低。近3年来,我市推荐的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及落地我市各类创业园区的278个互联网创业项目中,从事居民服务、信息咨询类的项目达232个,占比达83.3%,而从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创业项目占比仅6.4%。三是带动就业效果偏弱。2016年以来,我市帮扶创业37950人、创业带动就业172498人,创业带动就业度为1∶4.55;帮扶大学生创业6532人、带动就业29016人,创业带动就业比仅为1∶4.44,略低于整体带动就业率,未产生人才创业引领效果。

原因分析

1.产业集聚吸纳毕业生能力偏弱。我市企业在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外向度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销售收入百亿工业企业数不多,研发型企业较少,缺乏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且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

2.企业用才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企业薪酬水平总体偏低。我市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市场行情。建立年金、股权激励等措施的企业微乎其微。二是不注重人才培养。企业缺乏长远人才规划,不重视后续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经费落实不到位,存在只用工不培训的情况。三是人才关怀不够。不少企业对用工条件、企业文化等软环境关注不够,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3.城市软实力有待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我市是苏南五市中唯一的三线城市,“山水花园”城市品牌不亮。留才能力方面,周边一二线城市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各地“抢才大战”日趋升温,对我市引进留用高校毕业生形成了多重挤压。生活配套方面,我市企业集中于开发区、园区,交通、购物、娱乐均不方便。毕业生服务方面,管理服务资源分散,尚未集成各部门全面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

4.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形态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给予“95后”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他们拥有更多元的择业观,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增加。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分流了部分制造业劳动力。另外,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只能先从低成本、易起步的创业项目入手,造成创业项目同质化、低水平现象严重。

对策措施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让就业优先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扩大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培训。完善毕业生工作体制,设立毕业生服务专门机构,全面整合大学生就业、引进、创业、服务基层、公共服务等职能。

亮出面向长三角的毕业生工作“镇江名片”。搭建面向长三角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供给平台,采取“飞地”模式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园分园和人力资源机构分支机构;打造市域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统一全市毕业生扶持政策,提供规范、一体、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快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市场培育,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人才集聚能力。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将带动毕业生就业、人才引进作为项目立项和审批的重要因素,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招商政策与人才政策叠加、项目招引与人才招引并举、项目服务与人才服务整合,大力发展吸纳大学生能力较强的产业,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兼职或离岗创业。

打造“五位一体”毕业生引进格局。打造引才活动品牌,搭建面向长三角的毕业生供需对接平台;建立高校引才工作站,聘请招才大使,畅通引才渠道;拓展见习实习引才,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范围,增加见习人数;推行全员引才,完善全员引才奖励政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引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海外人才联络站及校友会、同乡会开展专项引才工作。

发挥企业用才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到高校设立奖(助)学金,推进定向培养、订单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构建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培养体系和薪酬体系。强化激励措施,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激发企业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改善优化用人环境。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会贯通,推动职业院校转型升级,鼓励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实施“学历教育+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制度,引导毕业生转型就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营造高质量大学生宜居宜业环境。做强城市名片,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把镇江打造成一座产城融合和宜居宜业的城市,提升城市地位和价值。建立“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保姆式”服务。探索建设人才公寓,模拟校园环境,完善配套服务,高效解决高校毕业生生活和精神需求。

(作者系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