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方合力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昂赛大峡谷内一处丹霞地貌。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当了生态管护员后,自己收入增加了,家乡环境也变好了。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乐尕说。

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前往三江源地区实地了解生态保护情况。

55岁的乐尕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村民,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的生态管护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还有17210名像乐尕一样的牧民通过政府培训后持证上岗,园区目前已实现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

昂赛大峡谷内的澜沧江。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每年出境水量近600亿立方米,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数年前,由于环保意识不强、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等原因,江河源头出现草原退化、人为垃圾等现象。2005年至2018年,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累计投入超过180亿元,生态恢复和保护成效显著。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是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有冰川雪山,也有高山峡谷,更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

昂赛大峡谷内的景观。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在山谷间奔涌向前,巍峨壮观的群山峻岭矗立在大江两岸。整个园区依山傍水,和蓝天白云相映,宛若仙境。

沿途随时可见岩羊、旱獭、藏雪鸡等野生动物在山间觅食。绿草茂密处,牛羊成群,牧民挥鞭跟随其后,随手一拍就是难得的江源美景图。

昂赛大峡谷内的旱獭。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随着生态环境稳步恢复,一度踪迹难觅的珍稀野生动物也频频现身,当地牧民还将偶遇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棕熊等动物拍下来发“朋友圈”、写环保日记,受到环保人士高度关注。

“如今,野生动物越来越多。2016年,我和村民救助过一只受伤的雪豹,并将它放归自然。”整日与大自然相伴的乐尕说,想尽全力守护好这些高原上的精灵们。

在激发牧民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同时,政府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科研和保护项目。

为监测生活在昂赛乡的野生动物种群,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放置了100余台红外线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和记录,同时联合当地政府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培训生态管护员管理红外线相机。

“当地牧民对地形和动物栖息较为熟悉,参与生态保护的意愿很强,也使雪豹生命周期中的一些独特瞬间被首次记录下来。平日里,我们也会教牧民一些科学救治野生动物的方法。”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馨浓说。

同时,为降低牧民损失,杂多县政府和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及牧户共同出资设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用以补偿牧民损失。

昂赛大峡谷内的岩羊。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据澜沧江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副调研员牟永红介绍,园区内还开展环境问题治理。杂多县组建村社环卫队,引导家庭初步分类与回收,逐步实现“户分拣、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新型牧区垃圾减量再生利用处理机制。此外,将本地生态环保内容编写教材纳入中小学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杂多县昂赛乡热情村四社,牧民求君家的小院很有特色。记者看到,院里的垃圾分为四类,一种是可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瓶,一种是有害垃圾诸如电池、过期药品等,还有两类是需要填埋处理的煤灰和餐厨垃圾。

昂赛大峡谷内的景观。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在三江源地区采访过程中,记者时常能看到沿着道路、河道捡拾垃圾的牧民,他们手持编织袋,看见垃圾就随手捡起,一路走走停停。

为推动形成国家公园建设长效机制,青海加强生态领域立法,先后制定修改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14件,制定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法规,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制统领和制度保障。

据青海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小宁介绍,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和批准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285件,其中,环境资源方面65件,占全省地方性法规的23%。

付出终有收获。2018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青海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县域生态环境以“良”为主,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业内人士表示,多方努力下,三江源地区早已告别了曾经“垃圾围城”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志愿者和民间人士加入进来,与当地牧民共同开展生态保护、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一江清水向东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我很欣慰。也想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求君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