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10三十载:从“接电话”到“集成化”

今日镇江讯   退休不久的民警程善刚,从警生涯几乎都与“110”这个号码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9年5月16日,我市110接警服务台设立,程善刚成为首批调入的民警。30年里,程善刚见证了镇江“110”从1台无线电寻呼机、5部无线固定台,成长为如今汇聚整合数据资源27大类、11.7亿条的警情大数据平台。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很多回忆犹如在昨天。”近日采访中,程善刚一边讲述,一边铺开自己当年刚刚成为110民警时的老照片,感慨万分。

程善刚回忆,可能是考虑到此前他曾在部队有过多年的通信报务经历,所以领导很快批准将他调到110。“我们一起调进去的共有12名民警。”

“当时使用的是镇江有线电厂制作的‘110盗警调度台’,实际上就是有线电话切换机。”程善刚介绍,当时110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接110报警电话;二是接上级指示、通报、布控和基层各单位上报的警情、请示、报告等;三是根据接到的情况,经汇报请示,再下达处置指令。“有人劝我,110就是接接电话,属于二线部门,没什么挑战性。但我却感到这些工作内容与我在部队从事的工作很相似,所以第一天上岗就很有亲切感,一心想干好。”

1989年9月初的一天,一场罕见暴雨来临,全市均遭遇不同程度灾情。各地受灾情况怎么样?哪里灾情最严重?有没有群众被困?这些情况市委市政府亟须了解。此时,刚成立不久的110指挥调度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市委主要领导觉得我们这里掌握的情况不仅快,而且准,就坐镇在我们办公室,根据汇总灾情,直接指挥全市抗洪救灾。”

110的指挥调度作用在此次灾情处置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是自此,市公安局110指挥调度室开始研究制定了重大自然灾害及案件应急处置方案,以便更快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10就由所谓的‘二线部门’,成为一线部门、实战部门。”

1996年8月,公安部全面推广“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四有四必”精神。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镇江110接警量剧增。程善刚回忆,那时他一天最多接警200多个。“当时还是手写接警单,手累得都要抽筋。”

程善刚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接警员,还要训练成为一名“活地图”和“电话簿”,记住镇江大大小小数百个地名,以及几乎每个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等——这都是接警员的基本技能。“接警中,你既是接警员,又是指挥员,思路一定要清楚。”当时大量的是求助电话,真正涉及案件的并不多。这就要求我们练就迅捷果断的判断能力,为一线民警在处置各种事务赢得时间和主动。

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发展,110报警服务台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2000年,镇江110接处警系统成功切换,改变了110接警人员手写接警单的历史,实现了警情数据同步录入系统,标志着我市110报警服务水准进入规范化、信息化。

2012年8月,镇江110加挂市应急联动中心的牌子,与全市60余家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实现了接警、指挥、调度、反馈、查询、存档一体化,达到了报警便利、接警快捷、调度畅通、出警有力的目标,服务覆盖面更加广泛,与群众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到了2018年,程善刚临近退休的时候,镇江110已建成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集成110接处警、智能指挥调度、一键高清视频指挥调度、警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数据显示、辅助决策等系统。“我深刻感受到高科技的使用,的确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在这一年,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综合运用大数据多维研判分析,通过人像辨别盲筛和数据碰撞比对,一举将改名换姓、漂白身份潜逃22年的安徽籍在逃人员王某抓获。这一年,镇江110依托警务大数据,与一线公安机关共同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和网上逃犯66名。

30年,时光荏苒,第一代110民警已经退休,第二代、第三代接警员也稳稳接力,始终传承坚守着。程善刚深信,“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尖兵的加入,镇江110也将继续紧跟新一代科技浪潮,让执法更精准、更高效。”

■短评

织密一张空中“平安网”

景 泊

镇江公安110报警服务台30年成长、30年历练、30年风雨兼程,蓄积着程善刚等一代代110民警的默默付出和执著坚守,也记录着广大镇江公安民警的成绩和艰辛。

创新发展的110,是透视改革开放以来平安镇江建设的一扇窗户。随着不断深化改革,110将更加做精做细做强,而平安镇江建设的步履将永不停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公平正义、平安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来之不易,正是公安干警们的默默守候,市民才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全媒体记者 景泊  通讯员 何志斌)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