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桃农“晚熟桃”量产,12万斤“秋红”销售却成难题!

今日镇江讯 早在今年三四月间,镇江日报策划推出“看桃花”全媒体大型新闻行动《走三区三市 看十里桃花——品味桃农故事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起极大社会反响。6篇系列报道的开栏之作便是《180天“长跑”,花开只为待“秋红”》。

本篇报道对象,位于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江苏硕德生态农业园里。今年51岁的桃园主人刘士银四年前开启创业之路,从安徽亳州农村来到镇江,承包种下这片50亩桃园,去年首次小量挂果,今年开始规模产出:预计有效产量可达12万斤。

老刘种植的是从内蒙古引进的晚熟桃品种:“秋红一号”和“秋红二号”。诚如其名,一般在中秋节前夕开始采摘,错季上市,“历史性地改写了本地桃产品结构”,镇江人从此也能在秋令时节吃上地产鲜桃,乃至享受采摘桃子的农家乐。

桃园里“秋红”块头壮实,经阳光催化,已经泛出诱人的红色。

记者日前回访这家桃园看到,脱掉包裹袋的桃子块头壮实,经阳光催化,已经泛出诱人的红色。老刘介绍,区别传统地产桃,这个时节的晚熟桃以“脆甜”为特点,“吃过之后,嘴唇子都会甜半天……”。“秋红”单只重量普遍在半斤左右,并且易于存储,常温下可以放20多天至1个月。老刘告诉记者,过不了几天,大约在节前的9月28号就以大量开采了。

角色转型四年,老刘一家除了吃尽辛苦,更累计投入不菲,至今还欠着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多方债务约50万元。由于经济压力大,刘士银夫妇已连续两个春节没有回老家,就冷冷清清地蜗居在这片田野里,与桃树为伴。

去年小量挂果的收入微不足道,老刘把“甜蜜梦想”的第一桶金寄托在今年。早在3月底接受采访时,他就向记者吐露了一份深埋已久的朴实心愿:期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打个小小的翻身仗”,好让自己“喘口气”。然而,要想实现丰产又“丰收”,十余万斤的销售成为一道坎。

包装待销的“秋红”。

记者了解到,因首次面临规模销售这一课题,老实巴交的桃农刘士银目前并未建立起自己成熟稳定的渠道,因而眼下越是临阵、无助感越强。经记者积极牵线:目前有一位“微商”正在对接之中,此外,已在镇江市区大市口附近落实了一处临时直销点,预计国庆节前即可到货。

为更好地服务市民采摘农家乐,老刘的桃园不久前已经进行了必要的配套设施改造,重新翻建了园中道路,并增设停车场。

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编辑:金凯

(作者:王景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