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表、大数据、传感器“捕捉”漏失水量 镇江自来水管损率有望提前达标

今日镇江讯  今天,记者从市自来水公司获悉,今年1-8月,我市自来水综合管损率为10.8%,已接近国务院制定的“到2020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目标,并有望提前达标。

数据显示,我市DN75毫米(DN即管道的公称直径)以上的公共供水管网长约2000公里。这些管道埋设地下,属于隐蔽工程,用肉眼无法看出管道哪里有漏点。传统寻找漏点的方法,是测漏人员在夜深人静时用听音器进行人工测漏。这种方法针对性差、效果有限,一年仅可找到300多个漏点。

据市自来水公司生产安全部副主任张义介绍,2017年起,我市推行DMA(独立计量区域)分区计量。通过对供水管道网络进行独立分区,并在每个区域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安装流量计进行计量,通过网格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各个区域漏损状况进行监测。

“你看,这是2018年7月我们对二道巷片区鑫韵花苑的分区计量表进行的大数据分析。”张义打开电脑里的水表远传管理系统说,“当时,该区域每天凌晨0至5点,每小时平均用水量为43立方米。而按理论值判断,这个时段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的水量。”张义说。经现场踏勘分析,鑫韵花苑是拆迁片区,应该是管道上有较大的漏点。市自来水公司先派人夜间听漏,再通过关闭阀门、管道改造等措施,2个月后终于找到全部漏点,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自此这段管道夜间流量恢复正常。

市自来水公司生产安全部主任、水质检测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朱永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市已安装600多只分区计量水表,对相应“小区域”的水量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对于一些重点区域,还在软件上设定了夜间小流量监控报警,每当流量变化大于5立方米/小时,数据栏自动报警提示,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实地测漏分析原因。如,今年2月,系统报警:大桥家园片区夜间最小流量有所上升,凌晨流量达8立方米/小时。经过测漏维修后,现该片区夜间最小流量降至2立方米/小时。

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利用区域计量、大表远传等数据集成,加强区域水量数据分析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了镇江卫校片区、江滨新村、山林苑、长江花园等区域的新增漏损。

“堵漏”的另一件利器是防漏于未然。市自来水公司与全球水技术领先企业赛莱默公司合作,为市区梦溪路、金西水厂出厂水主供水管道共安装了10只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接收压力和噪声信号,判断2公里区域范围内的管道是否存在漏点,从而降低突发爆管风险,提前做好预判。今夏高峰供水前,梦溪路一处DN600混凝土管线“报警”压力值有变化,市自来水公司立即派人开挖维修,结果发现一个小漏点。经维修后,管道压力恢复正常。据了解,该项技术实现了市政管网在线检测,在国内达领先水平,真正将事后被动爆管维修转变为事前隐患排除。接下来,我市还将有条件试行管道内部安装可视探头直观检测等先进技术,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全身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测漏。

通过一系列降损改进工作,我市公共供水管网综合管损率从2013年的17.29%降到今年1至8月的10.8%。然而,越接近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自来水管网降损的难度就越大,既要保证已修漏点不再漏失水量,又要确保老旧管网区域不出现新增漏点。市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经理黄诚表示,看似只有0.8%的目标,但是已经到了瓶颈期。降损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供水人长期的努力和付出,他们将继续多方挖潜,利用大数据及人工“双线”精准化降损,在每一个输水环节植入降损“防控点”,助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力争我市提前达“国标”。(全媒体记者 翟进)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