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开国大典》这张照片的作者竟然是镇江宝堰人

今日镇江讯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刚刚结束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看得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细心的网友看到其中的“1949”、“开国大典”等元素,抚今追昔,缅怀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瞬间泪奔!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被一个镇江人用相机拍了下来。 他还真实记录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延安的生活、工作场景以及延安军民生产战斗的场面,也是他用镜头记录下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以及开国大典的精彩画面……这些照片和开国大典纪录片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名字——程默。

▲程默先生拍摄的开国大典。

程默出生于1916年,祖籍丹徒宝堰,是中国第一代摄影师。新中国成立后,程默工作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身边,拍摄了众多重大时政活动。所拍的珍贵资料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延安纪念馆等收藏展出。2014年5月27日18点30分,程默先生走完了他98载的风雨人生,与世长辞。

“程默”的由来

1931年,16岁的程勤生跟随亲戚一路坐船来到上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学徒,从此走上了摄影的道路。

聪明、勤奋、不多话的程勤生引起了明星公司编剧顾问夏衍的注意,夏衍幽默地对程勤生说,你不爱说话,沉默寡言,不如就叫“程默”吧。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形势十分复杂,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异常激烈。各种思潮并存,思想上的斗争更是尖锐。那时候,负责上海地区党工作的是夏衍,他很注重在文艺界发展进步青年,宣传革命的思想。程默在那种激进的革命潮流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进文化的营养。

▲程默及其夫人杨琼。

鲁迅葬礼 他是惟一的影像记录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那天一早,程默随欧阳予倩、柯灵匆匆赶到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鲁迅先生寓所。程默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拍摄下了鲁迅先生的遗容,并从多角度对先生的遗物、书房等进行了拍摄。

10月22日,他又来到万国殡仪馆追悼会现场,追悼会由宋庆龄先生主持,她回忆了鲁迅先生光辉的生平事迹,当时沈钧儒先生也讲了话。程默先生说,当时各界群众为鲁迅先生悼念送葬的动人场景深深地感动着他,所以他不停地用摄影机进行拍摄,同时按动手中照相机的快门,当夜就把照片洗印出来。第二天,这些照片就在上海《申报》上发表了。

现在仅存的《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的纪录片就是程默先生当时拍摄的。之后当他把鲁迅先生的照片送给许广平时,她非常高兴,后来还几次会见了他,并借给他许多苏联进步书籍,如《母亲》、《铁流》等。 

不久,苏联“十月革命”的思潮传播到中国,年仅20岁的程默看了上海影剧院及时上映的《沙皇铁蹄下的苏联人民》和《夏伯阳》等影片,在思想上对革命和共产主义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萌发了对革命的向往。这段时期,就是他走向革命的转折点。

▲程默先生拍摄的鲁迅的葬礼。

重庆大轰炸  冒死拍下日军侵华罪行

1940年到1943年,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当时程默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任联络员,同时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也是重庆卫戌司令部空袭救护委员会的摄影顾问。据国民党史料记载,日军为了轰炸重庆总共出动了飞机9500架次,投弹达2.1万多枚,炸死市民1.2万多人,炸伤1.4万多人,炸毁房屋1.7万多幢。

程默回忆拍摄照片时的经历仍心有余悸。当时日军的飞机在轰炸,地皮在发抖,为了拍摄这些日军罪行的照片,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当拍摄重庆国民党“中宣部”夜袭起火的照片时,头顶上的敌机还在投弹,周围已是一片火海,他双耳被震得失去听觉,弹片在头顶乱飞,随时都有中弹可能,但当时的他横下一条心,顾不得这许多了,只顾拼命地拍。在重庆遭受轰炸的几年里,年仅25岁的程默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任联络员,工作在周恩来身边,公开身份是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师兼国民党边戍司令部拍摄顾问和空袭救护委员会摄影师。他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在战火硝烟中拍摄了大量的历史珍贵图片。程默先生当时拍摄的重庆大轰炸许多珍贵资料成了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有力证据。

毛主席在延安  很多镜头都出自他的手

1943年,组织上安排程默全家去延安。到了延安,完全是到了一个新天地!两个月后,程默被分配到延安电影团。  

当时毛主席就住在他们对面,中间隔一条延河,相距不远,仅两里路。程默说,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很关心群众、爱护文艺界的同志,经常邀请他们去吃饭。

主席家很简朴,有一次,他的战友捎了些螃蟹,主席便请他们摄制组的全体同志去“打牙祭”。

那天,他们摄制组有个初来陕北的小同志,不知道螃蟹怎么吃,就连壳一块吃了,毛主席见了后,边教他怎么吃,边风趣地说:“小鬼呀,我们对待这些小螃蟹要文雅些嘛,对蒋介石胃口才要大唷。”一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一次当程默给毛主席拍摄时,毛主席幽默地说:你叫程默(谐音沉默),拍片子可不沉默啊!说得程默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给主席说活跃起来。 

在延安,程默不仅拍摄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彻夜不眠指挥作战的镜头,还拍摄了毛主席、周副主席等撤离延安,在行军途中的镜头。拍摄了陕北人民和解放军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送公粮、抬担架等全民动员、支援前线的生动画面。

1945年8月,程默拍摄了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及返回延安的整个过程资料。

▲程默(右一)在为毛主席拍照。

他还为地下党购置周公馆、梅园新村

程默先生告诉记者,1946年,在筹拍陈波儿同志编写的《边区劳动英雄》影片前,他和周从初被派往重庆、上海购置电影器材。他们到上海后和陈波儿同志会了面,并很快联系上了上海电影进步人士蔡楚生、孟君谋等同志,在他们的帮助下,秘密搞到了一台小型“艾姆”电影摄影机和部分胶片、照明等器材。之后,周从初去东北电影制片厂,程默便留在上海帮助地下党为周总理购买了“周公馆”。程默说,当时他用了10根金条买了这幢房子,地址就在法租界马斯南路。名义上是周公馆,其实是我党在上海的办事处。开始派他一个人看管房子,两个星期后办事处才来人接管。 

5月,程默带着摄影器材回到南京。随后又接受了组织上委派的新任务,要他在南京联系购买中共办事处的办公用房。于是程默通过在南京的亲戚,几经周折才购到了“梅园新村”大院子。

带给家乡  珍贵的照片和一把不锈钢发条钥匙

2012年10月12日上午,饱经沧桑的96岁的程默在3个儿子和4个女儿的陪伴下,带着他一生最为经典的130多张历史照片,回到了宝堰镇,并将其捐赠给“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同时还有一样极为珍贵的礼物——一把特殊的钥匙。

这把钥匙是当年程默用在16毫米的电影摄影机上的,作为电影摄影家的父亲,共有两把发条钥匙伴随着他,1946年就开始使用。当时,上足一次发条,摄影机可以使用2分钟,陪着父亲度过了硝烟四起的烽火年代,而大量的领袖或者开国元勋的现存照片,都是通过当时拍摄的电影底片洗出来的。目前,这两把发条钥匙和摄影机等设备一样,都已成了文物,但这发条钥匙尤其宝贵,一把存放在延安博物馆,还有一把就带回了故乡镇江丹徒宝堰镇程默摄影陈列室存放。中国历史博物馆曾经向延安博物馆借过这把发条钥匙,但一直没能如愿。

▲程默摄影陈列展观者如织。 韦雪亮  摄

宝堰镇“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内设立“程默摄影陈列室”,室名由顾秀莲题写,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在这里展出。( 通讯员 李国平 全媒体记者 方良龙)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供图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