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瞧瞧!这些特别的国庆题材邮票你看过吗

今日镇江讯   国庆节到了,今天市民郭相亮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组国庆题材的邮票,立刻引来很多好友的点赞和点评。这些老邮票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跨过时间的年轮,成为历史的美好记忆。

郭相亮展示国庆题材邮票

国庆题材邮票经典不少

今年71岁的郭相亮,从初二开始集邮,1963年,当时他在第八中学就读,算起来到今年已有56年了,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这么长的邮龄在我市的集邮爱好者中是较为少见的,也因此他对新中国的邮票十分熟悉,如数家珍。

郭相亮表示,我国“国庆纪念邮票”从1950年的纪4《开国纪念》。以后在国庆的一、十、十五、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五十、五十五、六十周年,以及七十周年又分别发行了纪念邮票,总共近30套150多枚。

由钟灵、张仃、孙传哲三位大师设计,首套国庆邮票一炮打响,奠定了之后国庆邮票“高大上”的设计思路和总基调

“说起新中国的首套“国庆”题材邮票,其实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发行的,而是1950年7月1日发行的纪4《开国纪念》。”郭相亮拿出家中珍藏的这套邮票给记者看,他介绍,这一套邮票共4枚,图案相同,面值不同。由著名邮票设计师钟灵、张仃、孙传哲设计,这三个人都是赫赫有名的:钟灵是中国人民政协会徽和我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张仃是国画大师,连排在最后的孙传哲,现在都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邮票设计大师。三位大师级人物的碰撞那必然是精品力作。邮票图案是开国典礼情景,描绘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头戴八角帽的毛主席,配以雄伟的开安门开国典礼阅兵盛况,画面庄严宏伟,场面热烈壮观。以红色为主色调,突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气势。此套以规格最大、设计最精美邮票,被选为建国30年最佳邮票之一,可谓是“国庆邮票”的开门红,从此奠定了我国国庆邮票设计的高标准、高规格的基本调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集邮可以说是最热门的收藏项目,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1980年《集邮》杂志社举办了“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积极参加评选,甚至国外的中国邮票收集者也参与了投票,当时共收到选票57316张,评出最佳邮票30套,这30套邮票可以说代表了新中国邮票30年所取得的成就。当年,郭相亮也积极参与活动,结果在评出的30套最佳邮票中高中23套,从中可看出他对新中国邮票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理解。

“这30套最佳邮票中,就有不少国庆邮票的身影。”郭相亮称,在已发行的国庆邮票中,曾先后有纪4、纪71、J47、1999—11被评选为最佳邮票,纪70被授于荣誉奖邮票。其中纪71 是以董希文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为主图,设计、雕刻和印刷都非常精美,成为我国邮票中的绝对经典作品。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第五组)(纪71)全套1枚,以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为主图的纪念邮票。1959年为庆祝国庆10周年共发行纪念邮票五组,从纪67至纪71共19枚,其中,纪71《开国大典》给大家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获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

国庆题材邮品基本都热销

这几天,郭相亮把这些国庆题材邮票重新整理了一下,他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国歌曾出现在多套邮票上,成为国庆题材邮票的主角。其中印有国旗的邮票有16枚,印有国徽的邮票有13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


郭相亮结合邮史认为,邮票从小处而言,只是一种邮资凭证;但从大处来讲,他却可以代表一个主权国家的形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家成立后都会发行自己的国庆邮票,这能够彰显国家的独立,因此在邮票上最突出最醒目的标志自然就是国旗和国徽。

1951年国庆当天,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5枚一套的《国徽》,色调古朴,庄严厚重

而在其它国庆题材邮票上既有开国大典的隆重场面,也有人民欢庆节日的喜悦情景,还有祖国建设成就和边陲风光。而且这些国庆题材邮票大都出自著名画家和邮票设计家笔下,其设计新颖,印制精美,艺术性强,一般都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受到广大集邮者的喜爱。

1950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发行了(纪6)新中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全套5枚,一大四小

郭相亮表示,既然国庆题材是年度邮票选题中的重中之重,其发行意义大、规格高,因此我国发行的国庆题材邮票中,系列票、大套票的所占比例比较大。如国庆10 周年发行了5组19枚邮票;国庆25周年发行了2组4枚邮票;国庆30周年发行了5组12邮票和一枚小型张。国庆15周年和40 周年时,虽然只有一套邮票面世,但都发行了小型(全)张。不仅如此,我国在发行国庆题材套票的同时,还发行了小全张、小型张、小版票、大版票,并有三横连印、四方连印票,不干胶邮票等,形式多样,别具一格,令收藏者爱不释手。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第四组)(纪70)全套3枚,以全国人民欢庆节日为主图的纪念邮票。

1964年10月1日,发行了国庆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全套3枚。另外发行小全张1枚。

国庆二十周年是1969年,正是文革在最激烈的形势下刚刚有所缓和之时,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下乡高潮,当年10月1日发行了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文18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战无不胜的(俗称保卫边疆)两套邮票,这里选取了4张

1974年国庆节我国在10月1日发行了两组《新中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邮票。第一组是单枚,内容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第二组是三枚一套。


《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第三组)纪念邮票《国歌》全套1枚,邮票图案是我们国家的国歌,图为四方联之一。

1989年10月1日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图为小型张。

再比如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50大庆,我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56 枚的大套票,以56个民族大团结为主题,其发行的枚数创出了新中国一套邮票枚数最多的纪录,在世界邮票史也属罕见。1999—11纪念邮票以56个民族男女穿戴民族服装,表演具有民族风味的歌舞,来表达各民族人民欢庆国庆的喜悦心情,其文化内涵之深、饱含历史审美价值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因为国庆邮票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所以市场价值也远高于同时代的一般题材邮票。”郭相亮如是说。

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一套,共56枚。每枚代表一个民族,全套56枚印制在一张整版上,是中国邮票史上的第一次。

至今,郭相亮仍然很怀念集信销票的那段时光,他的很多国庆题材邮票都是在学生集邮和农场集邮阶段搞定的。当时主要集信销票,而集旧票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人缘、搜集、整理、配套、交流,缺一不可,有许多曲折和乐趣,其中苦与乐非个中人无法体会。“收藏,就是要有希望,有等待,有争取,当年你邮票多是因为你人缘好,现在邮票多只是因为你有几个闲钱,太没技术含量了。”

集邮就是一场生活的耐力跑

准确的说,郭相亮作为一名资深集邮爱好者,他在我市庞大的集邮大军之中,绝对是一名先行者,因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镇江的集邮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郭相亮介绍,当年我市自发形成的集邮市场紧邻大华电影院,就在大西路邮电局边上,因为天天放学要从那里路过,因此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这些花花绿绿的邮票。“当年,口袋里实在没有钱,只能把买早点的2分、3分、5分省下来,买心爱的邮票,可再怎么省也买不起啊!当年的邮资是本市4分、外地8分、挂号2角,很多时候只能站在边上看看解解馋。”但是这样一种经年累月的刺激,却使得郭相亮对集邮爱之弥深。

1969年,郭相亮下放到盐城东台的新曹农场,他被分在集镇上的工业科,当年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郭相亮的集邮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更见起色。因为在集镇上,他与邮局关系好,于是主动承担起给人送信的任务,整个农场有2000多号人,他熟悉并负责送信的就有200多人,送信的时候他都会问一句,“邮票能给我吗?”绝大多数人都会支持他这个业余爱好,这样他会第一时间把邮票撕下来,回到家中耐心地泡开糨糊,再把邮票阴干压平,因此每月至少也有20多枚的信销票“进帐”。1978年,郭相亮重新回到镇江工作,此时的他对集邮已经是信心满满,农场的九年生活磨砺和收藏积淀给了他这个底气。

郭相亮收藏的特别珍贵的1951年国庆镇江纪念戳

1979年,市工人文化宫集邮协会成立,这也是当时全国较早的基层集邮组织;1983年底,市集邮协会成立,辖管京口、润州、丹徒范围内各企事业单位邮协的服务和管理,基层集邮组织如雨后春笋,掀起集邮热潮;1983年市职工集邮协会成立,他们组织会员赴上海、扬州交流,并与市邮协合作在工人文化宫举办首届集邮知识竞赛及邮品拍卖会,开创了镇江拍卖之先河。

郭相亮介绍,从邮迷们的活动地点上来看,我市集邮爱好者的活动场地也是几易其所:从六十年代的大西路邮电局边上;再到七十年代末,迎江路工人文化宫周日自发形成小型邮票交换点;随着市中心的东移,邮票公司设在了大市口邮局,1981年邮市也随之迁至大市口邮局及旁边的巷内,我市邮市告别启蒙阶段趋于成熟化;1996年好世界娱乐城开辟集邮园地,把平时散落在大市口邮局周边的散兵游勇聚集于此,划行归市,统一经营,因地理位置偏远,好景不长;再到1997年,艺术世界承揽邮票经营,规模空前,三、四层楼均为铺面柜台,当时人头攒动,生意红火……

回忆上世纪的那段时光,郭相亮认为这是一个集邮的黄金时代,他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和燥动。“幸运的是,我一直跑到了现在,当年跟我同行的很多人已不跑了,或者换了其它跑道,而我一直跑着。”

从集邮之冷暖看社会的变迁

在这些集邮组织中,郭相亮都积极参与协会和活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活跃分子”。他是市工人文化宫集邮协会成立时的元老之一,并和邮友们一起办过邮展,而这也是我市文革之后举办的首次邮展。“那时,我展出的邮品当中有一套梅兰芳套票,有几枚高分值一直没有,只好从邮册上找来复印票代替,这套票直到九十年代才配齐。”

“再从邮品来看,1980年发行T46庚申年猴票,一炮走红,掀起了集邮狂潮;1981年发行红楼梦邮票小型张;1983年发行簪花仕女图邮票小型张,邮市黑马层出不穷,邮票贩子应运而生,我市紧跟上海、南京邮市伺机而动,也造就了一些因邮而发的投机者。客观的说,他们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市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郭相亮说。

大市口邮局的北侧设有邮品专柜,墙壁上挂有十几只镜框陈列邮票,连后来炙手可热的邮票如徐悲鸿的“奔马”、云南山茶花、红楼梦、齐白石作品选等都有现货出售,而这些邮票现在都已经是天价票了。那时,集邮爱好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新邮上,因国家控制发行量,新邮预订卡十分紧俏,镇江邮贩子手上多的有十多张预订卡,看的很多初入行者十分眼红,连集邮杂志也十分畅销,每到发行新邮人们都会排起长队,乐此不疲。

郭相亮对此再熟悉不过了,这些都是上市纪八十年代,我市邮迷心中挥之不去的经典场景,现在的七零后、八零后如果曾经是邮迷,那他们一定记得。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高峰之后便是连绵不绝的低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股市变冷,邮市受其影响滑入低谷,仿佛在一夜间进入了寒冬,一些新邮还跌破面值,投资者、集邮者纷纷抛售离市。如今,大多数集邮者都是先交款预订,次年去取邮品,失掉了集邮的许多乐趣。

对我市集邮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拐点,九十年代初,形势还一片大好,我市各类基层邮协达到300余个,邮友数量一度突破3万人;但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下滑,再到后期的溃不成军,邮友大量流失……

集邮力量的分流是时代必然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相亮分析,对一座不大的城市而言,3万人都集中于一个收藏项目太“挤的慌”了,也没这个必要。从二十年后的今天看那段时间,集邮的低谷期是时代必然,因为有许多因素是无法左右的,包括手机的普及、手写信的逐渐退出舞台、新票的巨大发行量,这些都深刻改变了集邮面对的真实环境,也让每一位集邮爱好者适时作出选择,是进还是退?

郭相亮介绍,他认识很多邮友,一开始都是搞集邮的,或者说,集邮是他们接触收藏“吃的第一口奶”,一般来说,只要他们经受过收集“信销票”的熏陶和洗礼,还是比较快容易进入其它收藏门类的。因为集邮已经培养起了他们对时间轴线、序列轴线、真假鉴别的初步理解,所有的收藏品都是对这三个维度的延展和把握,当年的老“四大金刚”纸品——邮票、火花、烟标和门票收藏是这样,之后兴起的钱币、电话卡收藏是这样,也包括后来的瓷器、玉器、字画、杂项等大宗收藏,以及后来强势崛起的红色收藏、民俗收藏等小众项目,实事求是来看,这样一种分化带来了地方收藏市场的更多繁荣,虽然这种繁荣是以消解集邮力量为代价。

郭相亮认为,某种意义上,集邮是所有收藏门类的“母收藏”。对集邮来说,力量的分化不好,但从一座城市的收藏层面来看,很多分化出去的力量现在都变成了各门类收藏的中竖力量,镇江就是这种情况,他认识的很多老友都成功转型,找到了另一方收藏天地,并有所建树。所以说,这也是好事。这样一种分化是时代必然,好坏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这也是收藏市场时时刻刻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现在新邮的收藏功能在弱化,但是邮品的种类却是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了。郭相亮说,现在新的集邮热点也在显现,我市仍有一批集邮爱好者不改初衷,经常聚集在一起赏邮、研邮、品邮,还将自己多年收藏的邮品整理,精心制作展板频频亮相于聚会和展会,继续宣传集邮知识。目前,我市邮协会员的专题邮展、纪念封、实寄封、公函封专题邮品收藏在全省已小有名气,可以说这些都是今后集邮的方向,祝愿他们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大成绩。

采访结束时,郭相亮表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邮龄也有56年了,我从一名集邮爱好者,成长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要感谢集邮;邮市的冷暖涨落可见社会的变迁,变化是永远需要面对的课题,而不变的是收藏的初心和希望,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全媒体记者 竺捷 图/文)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