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镇江人的骄傲

1998年1月1日起,《京江晚报》正式与读者见面。镇江人终于有了自己家乡的晚报,这是镇江人的骄傲!

《京江晚报》的诞生,作为当年《镇江日报》的特约记者,我感到特别自豪。镇江的办报历史悠久,但从来没办过晚报,而镇江人特别喜欢看晚报。《京江晚报》创刊以后,订户和零售量不断上涨,逐步成为镇江人最爱看的报纸之一。

最近十年,因为网络、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纸媒的生存与发展十分艰难,但镇江广大的老年人对纸媒还是情有独钟,还是十分爱看纸质《京江晚报》。当然,《京江晚报》也与时俱进,电子版和微信公众号先后出台,一些编辑、记者也与热心作者、读者每天保持微信联系,《京江晚报》以全新面貌继续成为镇江人的骄傲。

五年前,我正式退休,并担任京口区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的负责人。我了解到广大离退休老园丁有一个强烈愿望,希望区教育局为每一位离退休老园丁订一份《京江晚报》。为此,我向局党委反映了大家的愿望,局党委很快给了答复,从第二年起,为全区近千名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每人订了一份《京江晚报》,至今已连续订了四年。尽管京口区教育局办公经费十分紧缺,但还是千方百计挤出了资金用于离退休老园丁订阅《京江晚报》。

在为老同志订报时,我了解到许多离退休老园丁长期住在外地,但他们都非常爱看《京江晚报》,怎么办?我与报社发行中心的负责人协商,确定了双方满意的方案:每周一次将七天的报纸邮寄到外地。家在外地的老同志都非常高兴:“我们在外地也能很快看到家乡的晚报了!”他们在电话里对我说:“《京江晚报》及时报道名城镇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大爱镇江的新人新事,作为镇江人,感到很骄傲!”

前不久,我在手机微信中看到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弟媳发出了《京江晚报》记者采访我弟弟——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吴海山的电子版,我兴奋地立即转发朋友圈。第二天,我又看到了《京江晚报》半个版篇幅的纸媒报道,通栏大字题目是《吴海山:立志一生以仁术解民瘼》,捧着配有弟弟帅气彩照和长篇报道的这份报纸,我心里的骄傲油然而起。我立即将报纸拍了照片再次转发朋友圈。因为我弟弟不仅是我的骄傲,也是镇江人的骄傲!

《京江晚报》不仅常常刊登一些值得镇江人骄傲的居住在外地的当代镇江名人以及镇江近代和古代名人轶事,也经常发表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大爱情怀和家长里短的新闻。尤其是《京江晚报》的副刊更加充满人文气息,《名城》《江花》等彰显了镇江人的骄傲。我在QQ群和微信群里发表的一些散文和诗歌也常常在副刊发表,有的还没有等我正式投稿,就被编辑征用发表了。《江花》头条出现频率最多的作者“马温”是我的偶像之一,但多年来从未见过面。经编辑何菁牵线,我终于与这位值得镇江人骄傲的写作名人见了面,述说了仰慕之情。

十年前,我主要给《京江晚报》写一些新闻稿,偶尔也写一些言论和散文。晚报副刊曾多次以整版或半版以上的篇幅发表过我写的散文。最近十年,前五年我退居二线兼《江苏教育报》科研版编辑,后五年正式退休兼《镇江壹周》老年版特约主编,闲暇时,主要写些散文和顺口溜,新闻稿基本不写了,给《京江晚报》投稿也明显地少了,但我还是会将一些散文专门投给《京江晚报》,如在副刊发表的《我爱二中》《我的班主任朱作南》《家有双胞胎》等。如今,我收藏得最多的报纸还是《京江晚报》,因为这份报纸也是我的骄傲。

我要由衷地大声赞美:《京江晚报》,镇江人的骄傲!(吴明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