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拾趣(下)

镇江方言虽然口音不同,但大多数字词的读音都与普通话的发音相同或相似。可是到了谏壁话里,好多字的发音从声母和韵母都会发生变化,如祖国zuguo,谏壁方言发音是juguo。我曾听到过一对男女恋人相约晚上去看电影,女的问:“合粘(什么)电影?”男的则回答道:“举国啊,M妈”,我听了以后,好一会儿才明白,原来那是在说《祖国啊,母亲》这部电影。

不光声母变,韵母也会变,如ang, 谏壁方言中会发成ian。男女恋人约会,女的有时嗔怒时女孩会说:“你个死陷淹子(瞧你那死像样子)”,开始听到的时候很别扭,心想本来打情骂俏挺浪漫的一句话怎么到了谏壁话里变得这么难听和无趣?而且这话还是出自一妙龄女郎之口,顿时感觉到在她身上少了许多的妩媚和娇柔。

进电厂以后不久,跟班运行实习,同组一位福建的小姑娘,常常是F和H不分的。当时带队实习的一位师傅姓宦,负责我们的作息时间管理。结果,每每到了饭点,这位小姑娘经常问到的一句话便是这样:“饭师傅,好吃宦了吧?”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被她用错的发音,她倒是立场鲜明,态度坚决,决不会搞混,从没听过她将这两字还原成正确发音:宦师傅或者吃饭。这与上海方言中的“王黄不分”不同。比如,当你提到某人姓名王某某或黄某某的时候,上海人会问你:“啥个王,草头王还是三横王?”所以无论你是黄晓明或是王晓明,上海人都一概读成王晓明。它这就是混用,没有区别的。再看福建人对F和H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却不是混用,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后来我慢慢地总结出,凡属北方语系或纬度比较高的地区方言,尽管有各地区方言口音,但单字发音能在普通话里找到同样拼音的出处,便比较好懂好学,只要你基本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就行。反之,越往南方,方言越是难懂难学。像湖南、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多年前一次在广州,问路时就经常会得到“我M鸡啊(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其实,这也难怪,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困难,就算是听懂了你的问话,却因为没法用普通话来给你讲清楚,所以干脆来个一问三不知,免去许多鸡同鸭讲的麻烦。

广东人待客倒是挺热情,拿出一个西瓜,用刀一分为二,然后用那种夹生的普通话说:“你气大边,我气小边(你吃大片,我吃小片)”,可是这古怪的发音却让人产生联想,听了心里就很不舒服,到最后恐怕连西瓜也吃不下去。

有些地区的方言既好听又好懂,像四川话,哪怕是骂人的话,“格老子的”,“龟儿子”,因为音韵悠长,听来反觉得非常舒服。川剧《抓壮丁》里有一段街边小孩揶揄警察的台词是这样说的:“嚓皮嗨,嚓皮嗨,嚓不凉,紧嚓,紧嚓(擦皮鞋,擦皮鞋,擦不亮,紧擦,紧擦)。”通篇台词不用一句字幕,但全能听懂,而且因为拖长了字的发音,像似吟唱,韵味十足,听者很享受。天津话不光好听,还因为表达方式衬托了北方人豪爽热情的性格,让人听了也很受用:“您老放心,街(这)事就交给我吧,管保您嘛(什么)事没有。”

(文/尹协智)

(编辑 马彦如)

(作者:马彦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