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政”两赴京江晚报,看看他都送了哪些专业建议

今日镇江讯  “你好,我又来了!”昨天一早,上周刚刚来过本报询问“市长邀您写报告”相关事宜的“老市政”,再次站在记者面前,从怀里掏出了尚有余温的“市民建议”,“你帮我看看呢,这样的建议应该是可以的吧。还麻烦你替我转交到市政府办公室。”

这位76岁高龄的老先生虽然当面告知了记者其真实姓名,但他仍旧坚持“如果你们要报道,还是请用‘老市政’这个名字。我建议的这个事情并不是为了我个人,只是希望能给居住在阳光世纪花园一带老年居民的晚年生活带来些更好的变化”。

“老市政”这份题为《关于“在阳光世纪花园社区建设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医养中心”的建议》打印稿,是他特地请人按照自己的手写稿一字一句“敲”出来的。三页纸的建议由条理清晰的三个部分组成:阳光世纪花园社区的基本情况;项目的可行性和远景;医养中心的运行模式。对此,老先生说是“和自己曾经工作的岗位有关,也和自己长期以来关注居家养老方面的信息有关”。

“我家有个袋子,里面装着的都是《京江晚报》上最近几年刊发过的与养老事业有关的报道。”老先生说,之所以对这方面信息关注比较多,一来和自己的年龄有关,另一方面是自己所住的小区至今也有接近20年的开发历史,“小区的居民有几千户、近万人,其中不少也是上了年纪的人,我觉得大家需要一个把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整合得比较好的,既能面向有需要的居民,又能为老年人聚会交流提供便利的一个开放式公共场所。最主要是我知道,当年规划时就有了相应的考虑和预留,只是一直没有更好地利用起来。”

提到工作经历,“老市政”从自己坚持的这个化名说起:“我是从市规划设计院的规划岗位上退下来的,干过市政设计室负责人,也做过副总工程师。在设计院期间,我主要负责的就是以‘水、电、气、路、桥’为主的市政设施规划,所以我给自己起名‘老市政’。”

也正是因为常年从事规划工作,“老市政”习惯了“立足现下,考虑长远”的思考方式,在他建议的“项目可行性和远景”段落里,就综合了空间距离上的优势、国家最新将镇江确定为试点地区的政策优势,以及前期他个人与相关单位、开发商沟通后掌握的各方意愿。

“从江滨新村、阳光世纪花园这些区域看,并非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点和养老服务场所,但是一方面距离略远,另一方面就是档次不是很高。我和不少老年邻居也谈过,大家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医养结合中心在家附近,也就是按照国家提出的3A级标准的那种。”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点了点如今部分老年人认为需要“植入”医养结合中心的内容,“比如这个中心里要有配餐功能,既能满足入院人员的日常,又能对外营业;要有医疗和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让老年人能够更快速地接受专业医护服务;要有棋牌、书画、阅览等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最重要的,要建成开放式的,不要让入住的人有‘被关起来’的感觉,而是让这个中心融入整个社区中。”

“其实只要功能区设计合理,我提到的那块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场地,是能够满足条件的。”老先生指着建议文稿说,“当年规划审批时就留下了这一空间,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场地和112平方米的‘管理用房’。”

“以前我也写过一些建议给市政府,去年提出的关于阳光世纪花园小区几条道路修缮问题,就在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下解决了。现在市政府动员市民一起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撰写,尤其是征求关于民生实事的具体内容,我就想围绕家门口的这个地方提点建议。其实如果市政府能从全市范围的层面统筹规划,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来说真的是件大好事。”老先生如是说。(全媒体记者 崔骏 实习生 李真)

编辑:何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