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绘就最美“一枝一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五周年特别报道

今日镇江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门诊大厅,墙上的红色标语格外引人注目。5年前的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正是在这里,他首次提出这一重要论述。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5年来,我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全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5年来,镇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构建城乡民生保障体系,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世业样本”  看基层医疗如何惠民

“全民健康”涵义深刻。对世业镇百姓而言,他们最现实的关切点是:如何不再看病难、看病贵。如今,近1.5万名居民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连续3年来,市一人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陶艾彬每周五都会拿出上午半天时间,赶到世业镇卫生院,参与查房、坐诊、会诊等业务。陶艾彬的这个半天门诊名叫“全——专联合门诊”,即由基层全科医生与上级专科医生共同开诊。针对不同病种,这样的“联合门诊”,世业镇卫生院目前共开设了6个。

谈起工作体会,陶艾彬表示,“联合门诊”某种意义上就是上级医院门诊的延伸,地点虽然不同,病人享受的却是完全同质化诊治服务。

该镇卫星村今年75岁的居民顾敦喜,患高血压已近30年,自从有了“联合门诊”,没少找陶艾彬看病。“他是三甲大医院来的专家噢!”顾敦喜说,天长日久他还从陶医生处学到了不少保健小常识。

在世业镇卫生院,只需花1元钱挂号费就能找三甲医院专家看病,这种既方便、高质又不贵的就医机制,不止于上述“联合门诊”。院长胡小忠向记者介绍,始于2014年9月,该院的影像检查与市一人医影像中心建立实时远程传输,由该中心出具检查报告。

“小病不出岛、大病有依靠”,已经成为今天世业镇百姓看病的基本格局。与此相对应的数据是:卫生院2018年的门诊量较2014年增长了39.9%。

全局而动  力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后的次年9月,国家层面上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分级诊疗”绕不开的第一步在于:把首诊留在基层。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强基层”就成为医疗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务。

早已探索在先的镇江,此后更大力度地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更大范围地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覆盖面,更高层次地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水平,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来自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了101个像世业镇卫生院那样的“全——专联合门诊”,另建成康复联合病房21家,让患者以基层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就近享受到与大医院同质化的专科医疗服务。

整合资源、打造“医联体”的架构下,这种“联合门诊”还突破了体制障碍。12月2日,记者在镇江瑞和老年病医院遇到来自江大附院老年康复科的主任医师严丽荣,始于今年10月,每周有6天时间她与科室同事轮流在这里坐诊。瑞和医院是家民营医院,同时也是江滨医疗集团的成员单位。

“远程会诊”则是“强基层”的另一重要抓手。自2011年起,市一人医影像中心就开始对接来自基层医院的“远程读片”,其读片业务量在2015年出现了一个显著拐点,达到9072人次,比前4年读片量的总和还要多。此后,该中心“远程读片”量年年大幅增长,去年为48716人次,今年截至10月已读片42641人次。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在远程会诊中心与世业镇卫生院进行连线会诊。 王呈 摄

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下,做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首诊在基层”便是水到渠成。2012年从上海一家大医院调到润州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素萍医生,面对当时患者寥寥无几的状况,曾有过不小心理落差,但如今,这家社区卫生中心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三楼的病房不够用了,把四楼办公房也改成病房,现在还是不够用!”刘素萍说。

情满“枝叶”   民生温度处处可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教育到医疗,从促进就业到社会救助……5年来,我市坚持公共预算7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民生优先正构成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

这学期开学的3个多月时间里,江科大附小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郑霞老师,“几乎有两个月”是在嗓音沙哑中度过的。其实,郑霞的身份归属京口区久负盛名的中山路小学,她是受校方指派,于今年流转到江科大附小,为期不少于两年。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是人民群众的所期所盼,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今年4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此举被形象地称为“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名校”。

包括郑霞在内,中山路小学新学期向集团旗下各成员学校派出流转教师共12名。从“一开始不适应”到“渐渐顺起来”,“郑霞们”这种微妙转变的背后,恰恰昭示改革正在取得成效。

京口实小孩子们的快乐童年。  王呈 摄

与此同时,教育配套的历史欠账正抓紧偿还——

今年下半年以来,市教育局对全市36个小区存在缺少配套幼儿园或幼儿园已建成未办移交手续等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着手逐个解决。下一步还将大力建设更多公办幼儿园,计划让90%以上的幼儿都能就读公益普惠性幼儿园。

医保公平的又一短板得以补齐——

就在一个多月前,刷卡就医实现全市“一卡通”。长达24年的“市、县两级管理”历史就此终结,此举大大方便了各市区的患者就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今年45岁的刘和生,原先打零工,2018年9月后就在家中一直待着。今年3月,他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两个月之后,通过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刘和生终于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仅今年1-10月,像刘和生这样的就业困难人员,我市共帮扶实现就业4870人,而近5年来累计达2.39万人。

如今,镇江已经形成了自我特色显著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就业质量监测试点工作两次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2018年,被省政府激励通报为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也是民政工作传统的中心业务。市委书记惠建林指出,要始终把民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持续兜牢民生底线。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市民政工作很多创新举措领跑全省乃至全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陈耀辉以“临时救助”为切入点,向记者解读了民政工作的“镇江温度”。

2016年出台的《镇江市临时救助办法》,救助对象在由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延伸、由户籍人口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延伸的“省标”基础上,又创新拓展出“由传统救助对象向法定需求对象延伸”。陈耀辉说,更重要的是,“主动发现”理念首次被我市实质性植入救助过程,并建立起相关网络,真正凸显“救急难”的本质意义。

明年元月1日起,《关于对我市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生活救助的通知(试行)》正式实施,它将为古城百姓提供又一份“民生大礼”。陈耀辉表示,以总书记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要求的“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为指引,此举开创性就在于有效弥合了多个专项制度间存在的真空地带。

居家呼叫开启养老新模式。 文雯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5年来,紧扣一个“实”字,紧扣百姓的关切点,市委市政府接续推进“十件民生实事”,百姓获得感与日俱增。而随着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的颁布实施,镇江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更有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